原标题:车走地下道 人行地上廊
中山一院规划新建建筑效果图。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王楚涵通讯员穗规资宣
位于东山口的百年名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一院)将大变身,拟拆除部分建筑新建医疗大学、科研大楼、后勤保障楼等。昨日,该规划在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根据规划,为了解决医院周边交通拥堵和内部设施不完善问题,将建设一条宽7米、贯穿院区南北的地下交通空间;院区内部新建二层交通平台和风雨连廊,将所有8栋医疗建筑连为一体。
拟征北侧地
中山一院用地面积55408平方米,拟征收北侧现状单层商铺用地,纳入整体规划。
新建综合楼
重点扩大急诊、产科、儿科、日间手术室、科研教学用房及实验室。
床位无变化
院区现状在编床位2498床,本次规划无新增床位数,新规划医疗用房8.75万平方米,新增6.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地下建通道
增加一条贯穿院区南北的地下道路,宽7米,就医车流、医疗服务车流、职工车流引入地下交通空间,减少地面交通量。
车位更充裕
新增小车泊位660个,总共将达到1061个。
地上可互通
将新增地上步行交通系统,构建互联互通、无障碍的步行系统,以交通平台、风雨连廊及建筑内部公共走廊,联系全院8栋医疗建筑,以后患者看病不用下楼。
根据昨日通过审议的《越秀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范围北至东风中路、东至执信南路、南至中山二路、西至烈士陵园,规划面积27.67公顷。包括中山大学北校区、附属第一医院及马棚岗街区三个改造范围。
由于医院位于人流密集的老城区,就医患者众多,内部医患流线、后勤保障流线复杂,现状基本依赖室外地面通行;交通混行,就医环境拥挤,绿地休憩空间匮乏的问题突出。而且医疗建筑各自独立,缺乏步行联系通道,人行空间风吹日晒雨淋,缺乏标识指引。入口空间局促,缺乏缓冲空间。急诊、产科、儿童就医空间拥挤情况尤为突出。
委员声音:二层交通平台可做成屋顶花园
对于中山一院的改扩建,规委会委员大多表示支持。委员陈迪云表示,中山一院是全国知名的医院,但医院整体建设与其地位严重不相称。医院多年来都希望进行优化提升,规委会也讨论了两三次,说明政府也非常重视。
对于大型交通平台的规划,规委会委员袁奇峰表示,在几个大楼之间做一个大平台,消防是大挑战,可以看作一个综合体。建议做一个四五层的交通大厅,屋顶做一个完整的花园,周边通过大盖子完全连在一起,可以起到医疗候诊的功能,将消防设施规划引导到旁边。
规委会委员陆原则对贯通院区南北的地下道路提出了担忧,他表示:“这个九曲十八弯的地下7米宽的路是否全部对外开放?设计上要留出足够的泊车位,否则两条车道,就诊车辆一旦停下来等车位就将路塞死了。做到通达才能发挥通道的作用,现在像个曲桥,担心交通问题无法解决。”
建筑拆建:
新增建筑面积
缓解医疗用房不足
规委会上透露,中山大学北校区地块已完成规划优化方案,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在2015年12月的市规委会上审议通过;中山一院地块拟拆除老旧建筑,新增医疗用房,完善院区交通组织,提升就医环境品质;马棚岗街区现状保留,通过社区微改造进行街区环境品质提升。
根据规划,中山一院用地面积55408平方米,拟征收北侧现状单层商铺用地,纳入整体规划。院区现状总建筑面积26.9万平方米,其中医疗用地21.94万平方米。其中,保留医疗用房19.54万平方米,保留现状住宅4.96万平方米;拆除医疗用房2.4万平方米,包括科研楼、内科大楼、行政楼、职工宿舍及饭堂、办公楼及污水处理楼、锅炉房。整合拆除建筑用地及现有空地进行整体提升。
院区现状在编床位2498床,本次规划无新增床位数,新规划医疗用房8.75万平方米,新增6.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包括新建医学综合楼、科教综合楼、后勤保障楼、交通平台和风雨连廊。重点扩大急诊、产科、儿科、日间手术室、科研教学用房及实验室。改扩建后,中山一院地块计容建筑面积33.26万平方米,容积率6.1,建筑密度58%。
步行系统:二层交通平台联系所有医疗建筑
未来医院内部就医环境也将进一步提升。根据规划,将新增地上步行交通系统,构建互联互通、无障碍的步行系统,以交通平台、风雨连廊及建筑内部公共走廊,联系全院8栋医疗建筑,以后患者看病不用下楼;同时进行精细化场地设计,增加绿地面积5000平方米,新建空中花园和立体绿化。
停车配置方面,新增小车泊位660个,总共将达到1061个;同时配置非机动车泊位650个;新增临时上落客及出租车泊位13个,分散布置在中山二路、执信南路及地下交通大堂;新增装卸货泊位7个,新增救护车位7个。
中山二路入口公共空间也将进行提升,入口广场步行化改造,优化竖向设计,打开医学院本部办公楼文物建筑展示面,保留入口樟树,打造生态文化融合的休憩广场。同时院内增加人性化的休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无障碍化院区,塑造绿色共享的医院环境。
交通优化:增巨型地下通道就医车流要转入地下
中山一院所在的东山口交通非常便捷,现有烈士陵园站和东山口站,未来规划新增地铁10号线、12号线、13号线,设置建设六马路站、农林下路站。道路网络也基本建成,东西向交通由东风东路、中山二路承担,南北向主要由陵园西路、执信南路承担,中山大学北校区内有贯通南北的内部道路。
但由于道路比较狭窄、就医患者众多,给周边道路带来巨大交通压力。规划也着力于对区域交通进行优化。道路优化方面,加强南北向道路交通联系、加快开通东川路北延线,完善区域道路循环系统;远期结合周边片区更新,研究提升执信南路交通承载力;提高中大附属第一医院南北方向的交通通达性。
交通管理措施优化方面,在中山二路、执信南路增加医院停车诱导系统,适度提高停车场收费标准,盘活停车系统,减少车辆无效绕行造成的拥堵。完善医院与轨道站点的慢行衔接设施,提高医护人员乘坐公共交通的比例,减少衔接道路交通压力。
同时新增地下交通空间。增加一条贯穿院区南北的地下道路,宽7米,就医车流、医疗服务车流、职工车流引入地下交通空间,减少地面交通量。同时设置地下上落客区,缓解地面上落客空间不足问题。优化地下车库出入口,地下道路南、北两个主要出入口,与现有及新建地下车库连通,优化减少车库直通地面的出入口。停车闸机设在地下交通空间,增加地块内通道长度,减少车辆等候排队对市政道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