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要的都给你 只为留住你

原标题:要的都给你 只为留住你

荔湾区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门诊部主任郑晓辉热情为老街坊服务。

广州荔湾区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大早就有很多老街坊来候诊。

荔湾区卫生计生局社区卫生与妇幼管理科科长赵兰芳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教授陈少贤

排头兵报告24

广州贯彻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新实践

元旦后到春节前的两个月是荔湾区华林街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郑晓辉一年最忙碌的时间段之一,一天的看诊量少则100个,多则150个,六七成是老年患者及慢性病患者。“社区全科医生这一行越来越好了。”他告诉记者,以前羡慕大医院的同行收入高、平台好,现在政策鼓励基层首诊,社区医生的认可度、收入都在提高,成长、晋升的平台也在变多,“感觉更有价值了”。

提起荔湾,如今聚焦最多的是永庆坊及恩宁路二期改造,其实,老城区之“新”不仅体现在旧城更新上,也融入民生福祉中。2013年,荔湾区在全市率先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2015年,荔湾区出台“两个50%”奖励办法,允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绩效考评结果,适当拉开分配档次,建立重技术、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奖励机制,近3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流失人数仅6人;2018年,1-9月荔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总量达202.29万人次,达全区卫计系统医疗机构门诊量的50.34%,上半年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和满意率分别达91.3%和95.7%……近日,记者走进荔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看这个中度“老龄化”的老城区如何先试先行,激活社区医疗,服务基层百姓。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通讯员吴少敏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案例聚焦

俯下身子扎根社区

医生成就感爆棚

社区医院暖意融融看医生就像访友人

郑晓辉是一名全科副主任医师,他所在的华林街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日门诊量高达1000人,覆盖华林街7万多人口,是“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深受辖区内街坊认可,甚至还吸引了广州南沙、佛山南海等地的患者。元旦后的一个星期五上午9时,记者来到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已有不少人在排队。郑晓辉的诊室在二楼,工作时间是早上8时到中午12时、下午2时30分到5时,如果值“延时班”则要到傍晚6时。“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平时会控制在100个人左右,最近人多,一天要看150个左右的病人。”郑晓辉说。

李婆婆是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这几天不太舒服,老伴陪她来就诊。“家里有没有血压计?要定期量一下血压。每年可以免费测四次血糖,我现在开给你。为了跟踪你的健康情况,有些信息要填一下……”郑晓辉不紧不慢地嘱咐李婆婆,在李婆婆离开时,还不忘提醒她把敞着的外套穿好。2017年,广州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免费、基本和个性三种服务包,目前,荔湾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立74个家庭医生团队,开展面向签约居民的预约就诊服务,设立优先预约挂号、出诊上门和家庭病床等服务。郑晓辉签约的服务人群比较多,免费包有1297人,基本包有856人,每天有20个左右的病人是通过家庭医生团队微信群预约的,李婆婆就是其中一个。郑晓辉介绍,这几年,他明显感觉病人对自己的认可度在提高,慢慢找到了基层医生的职业成就感。“以前病人常常拿着上级医院的处方来让我们开药,现在有什么问题也会跟我们咨询,比如大医院的检验单过几天才能给医生看或看了没有弄明白,他们就会拿给我,对于关系到病情的关键处,我们会耐心解释。”他说,“很多街坊把我当朋友,路上碰到会聊聊天。”

街坊看病平过买菜

医生实现“买菜自由”

除了精神上的鼓励,收入的改观也让郑晓辉不再羡慕大医院的同行。2015年他的年收入是税前15万元,现在是税前30万元。“到菜市场可以随便买了。”郑晓辉笑言自己实现了“买菜自由”。不单单是郑晓辉,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员工都实现了收入“普涨”。住院医生黄俊杰2014年从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毕业,在广医二院进行为期三年的规培后,加入这里才一年多,他的年收入为税前20万元。据中心主任徐辉燕介绍,2015年中心员工的平均工资约为12万元,现在大约是20万元。而在整个荔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工资达到22万~23万元,超过部分区属二级医院水平。

普涨的收入一部分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有关。“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拿得最多的全科医生一年能分配约5万元的服务费。”华林街卫生服务中心行政管理人员林玉静透露。记者了解到,根据广州市相关规定,家庭医生免费服务包、基本服务包的年签约服务费80%由全科医生及团队自主分配,20%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筹,各区可适当调整分配比例,在荔湾,这一比例是80%。

更关键的是2015年荔湾区在全市首推的“两个50%”奖励办法。“‘两个50%’让荔湾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享受‘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的待遇,租场地、买设备、发工资都由财政负担,没有后顾之忧,这几年医生的工作状态发生很大变化。”徐辉燕表示。

基层思考

荔湾区卫生计生局社区卫生与妇幼管理科科长赵兰芳

待遇留住人前景留住心

“两个50%”到底是什么?原来,2015年,荔湾区出台《荔湾区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评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和《荔湾区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项奖励办法(试行)》,允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绩效考评结果,适当拉开分配档次,建立重技术、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奖励机制。荔湾区卫生计生局社区卫生与妇幼管理科科长赵兰芳介绍,即在统筹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年度收支结余的基础上,允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收支结余的50%用于增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另外50%作为全科医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中心主任管理绩效奖励经费。

“待遇留人还不够,如今,在社区当医生,晋升通道更顺畅、成长平台也多了。”赵兰芳说。据悉,2016年7月初,人社部发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未来对基层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不再用论文、科研等作为硬性要求,而把工作总结、教案、病历、技术推广总结、工程项目方案、专利成果等作为替代。赵兰芳认为,职称改革的破冰,意味着论文不再是基层医生晋升的“紧箍咒”,给基层医生开辟出另一条不同于大医院医生的晋升通道。

晋升政策向社区全科医生的倾斜是全国层面的,而在市、区层面,更多的是搭建学习、成长的平台。2013年,荔湾区在全市先行先试组建了由5间三级医院、7间二级医院和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覆盖全区的松散型医联体,如今,荔湾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成立了专人负责的医联体工作小组,医联体也日益紧密。对于患者而言,名优专家下沉社区坐诊,检查结果互认,双向转诊通道建立,带来诸多利好,其实,对社区医生而言,它也是流动的通道、提升的机会。赵兰芳解释,“一来,专家下沉社区,部分医联体医院临床医生加入家庭医生团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了自上而下的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二来,因为人手的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被‘解放’出来,可以自下而上地到大医院学习。”

“近几年,因为一系列激励政策,我们吸引了不少优质人才到社区,人员结构在优化,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56%,中级以上职称占35%。基层医生的执业价值和获得感不断提升,队伍日趋稳定,近3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流失人数仅仅6人,不到1%。”赵兰芳说,“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在前两年的公招中,竞争比例一般有10:1,高的可以达到40:1。”

专家点评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教授陈少贤

让社区医生队伍“本地化”成长

据悉,荔湾区户籍人口有73.6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25%,全市最高;常住人口有92.5万,其60岁以上老人18.6万,占20%。荔湾区之“老”带来了对基层医疗服务极大的需求和压力,也催生了荔湾区从2011年就开启的基层医疗改革。目前,荔湾辖内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个,2018年1-9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总量达202.29万人次,占荔湾区卫计系统医疗机构门诊量的50.34%;2018年上半年,荔湾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和满意率分别为91.3%和95.7%。

“不仅起步早、走在前,而且富有特色。”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陈少贤教授如是评价荔湾区的基层医疗综合改革。“荔湾中医文化底蕴深厚,也有着信中医、用中药的群众基础,中医本身和西方全科医生理念有契合之处,在医疗、预防和保健方面有前景,所以荔湾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之初就融合了中医中药服务。由于中西医结合,且注重社区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也因此很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量占比较大。”陈少贤表示。

以前,很多人生了病就往大医院跑,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基层首诊制和分级诊疗制推动力度的加强、对社区医疗投入的加大,这个观念正逐渐被纠正。“不过,光有医保报销政策这个指挥棒还不够,更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有市民表示。

如何进一步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现有的医联体运作机制下“上面专家下沉坐诊,社区医生上去学习”是一种答案。不过,陈少贤认为,从提升基层水平的角度看,后者更为关键。“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到社区并非长久之计,更关键的是全面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队伍,促进医务人员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样才能解决好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多重慢性病患者的诊治,真正实现首诊在基层、分级诊疗。人员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全科医生的培养是首要任务,要在人才适当引进的情况下实现人才的本地化成长,荔湾区辖内拥有很好的大学和三级医院资源,加上国际化视野,一定可以快速锻造一支群众信得过的全科医生队伍。”他说。

陈少贤还提出建议,上级医院对社区的支持不仅仅要体现在人员的派出和指导上,更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及区块链实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的融合,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开展远程医疗与会诊,实现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首诊在社区、疑难重症向上级转诊、康复与管理回社区。“提升社区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方面可以加大力度。社区卫生服务要走出政府需要、工作者乐意、群众放心享有的路子,还可以进行更多探索。”

人才建设

“两个50%”

在统筹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年度收支结余的基础上,允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收支结余的50%用于增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另外50%作为全科医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中心主任管理绩效奖励经费。

用好医联体

2013年,荔湾区在全市先行先试组建了由5间三级医院、7间二级医院和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覆盖全区的松散型医联体,如今,荔湾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成立了专人负责的医联体工作小组,医联体也日益紧密。对于患者而言,名优专家下沉社区坐诊,检查结果互认,双向转诊通道建立,带来诸多利好,其实,对社区医生而言,它也是流动的通道、提升的机会。

中心工作室出品

专题统筹:毕征、汤新颖

相关阅读:
恩宁路微改造 二期项目征名揭晓:“西关里” “智”拒红包 这医生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