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尽量过“零废弃”生活

原标题:尽量过“零废弃”生活

刘永龙在捡海洋垃圾。

如今40多岁的刘永龙已经白了头发。

2007年,刘永龙参与创办了中国内地唯一专注海洋垃圾的公益机构“仁渡海洋”。仁渡海洋和合作伙伴在中国海岸线设立了50个监测点,每年监测6次,出台一份监测报告,关注海洋垃圾动态。

1992年,刘永龙来到上海复旦大学求学,第一次看到大海,被它的无边无际震撼了,这也是他第一次与大海结缘;15年后的2007年,他与大海再次相遇;5年后他全职做起了海洋垃圾监测。

如今40多岁的刘永龙已经白了头发,他说:“做这项工作最难的是筹钱和‘筹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华

1992年刘永龙到上海复旦大学求学,当年10月,他第一次看到大海,“想象中的海洋是蓝色的,这里看到的海是黄色的。向前望去,大海无边无际,非常震撼。”

求学成立法律援助中心

这次近距离地接触大海,刘永龙不知不觉中与大海结了缘。“每次站在海边眺望远处,感觉当人面对这样一个大自然的时候,人的渺小从中就体现出来了。”

刘永龙读的是法律专业,在校求学期间,他发起成立了复旦大学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他胸中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在刘永龙看来:“环境问题看似跟我们最不相干,实际上跟每个人都有关系。”

2000年,刘永龙和一些法律专业的朋友发起了一个志愿者协会,做社区发展的工作。在之后的七八年时间中,刘永龙一点一点地接触环保。2009年,刘永龙介入到社区垃圾分类,他发现垃圾问题意义非常大、非常重要。

国际会议的两个触动

实际上,早在2007年,刘永龙创办了民间公益组织——“仁渡海洋”,之后的五年时间里,他和志愿者们一直做海岸清洁。到了2012年,刘永龙离开原来的志愿者协会,经过再三思考,他决定做海洋垃圾治理。

从2012年开始,刘永龙开始参与海洋垃圾议题的国际交流会议,有两件事对他触动很大。有一次去参加国际交流,被问及中国的公益环保组织在海洋垃圾这一议题上做的工作。经过仔细“做功课”,刘永龙发现中国内地有据可循的、最早的一次净滩活动是2004年一位企业老板组织客人和员工在青岛的栈桥下捡垃圾。他还发现,2012年全国做海洋垃圾议题的机构仅五六家。这让刘永龙有些惊讶:“我就觉得这个领域被忽视了。”

还有一次,他去参加国际交流,日本和韩国都展示了垃圾监测的路线图,而没有中国人站出来解释相关数据。于是,刘永龙更坚定做海洋垃圾监测。

沿海布局50个监测点

事实上,早在2007年,刘永龙开始做海洋垃圾清理时,就有意收集海洋垃圾的相关数据。

但真正介入到海洋监测,刘永龙就面临着专业门槛的挑战。于是他向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学习、取经。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他,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他们还帮我们选择海洋垃圾的监测点。”

当时,数据采集要靠志愿者团队里的企业员工,后来就碰到了问题——他们更愿意去捡垃圾,而不是做数据记录,因为太烦琐。

到了2014年,他们开始长期做有规律的监测,先在上海尝试,然后拓展到全国。他坦言,在监测科学性方面依然还面临很多的挑战,慢慢摸索科学方法。

此外,刘永龙的团队也面临着“钱”的问题,起初的资金用的是基金会的钱,中间有一段时间,项目基本上就处于没有资金支持的状态。不过,也有一些合作伙伴与刘永龙携手共进,“老刘没钱,我们也坚持做下去,这是个好事。”刘永龙说,在最艰难的2016年和2017年,合作伙伴给他很大的鼓励和支持,甚至还扩容增加了新的监测点。目前,守护海岸线项目的监测点已达到了50个。

“如今50个点从最北的盘锦渤海湾一直绵延到南面的三亚。”他解释说,所谓监测,就是选一个105米长的海滩,每隔20米设立一个断面,把这5个断面所有的垃圾都捡干净,之后进行分类,记录数量和重量。

部分监测方式领先全球

在具体的监测执行中,他们会采取两种卡片:一种是国际海滩清洁活动用的卡片,“我们把所有的海边捡到的垃圾按材质进行分类,然后在材质分类的基础上,考虑它的用途。”

另一种使用的卡片是“垃圾品牌监测卡”,“从2016年开始,我们在这件事上是领先全球的。”刘永龙解释说,这跟前面的记录方式相比,更容易找到源头,找到责任人。当然这个责任人是多方的组合:品牌商、扔垃圾的消费者以及流通中的多个环节等。“如果发现某个品牌的垃圾较多,那么我们考虑这个品牌是不是应该参与消费者的教育。”他说。

刘永龙的团队有10多人,这几年他依旧参与到一线的监测中,他预计2019年一线监测的次数不会比2018年少。

身体力行过零废弃生活

刘永龙团队和合作伙伴一年对海洋垃圾监测6次,每年出一份监测报告,对海洋垃圾进行把脉。

“做了这件事十多年了,现在的情况基本上都掌握,每年也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我们的品牌监测报告刚出来时,某些品牌的排名和预期差别较大。”如今,这些监测的数据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对于海洋监测的社会效益,刘永龙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说,2007年开始做数据时,他很清楚数据是需要积累的,数据的影响力也是需要时间沉淀。“目前有一些应用的案例,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我觉得海洋监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只要能够‘大于零’了,我都就觉得很有成就感了。”

身处公益环保一线,刘永龙也身体力行,尽量过“零废弃”生活。此前的一件事让他触动颇深,他曾在2003年接待过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夫妇一行。当时大家一起吃早饭,那时一次性筷子在上海已经很风行,“我们很习惯去用一次性筷子,但是梁先生跟他太太从包里面拿出自备的筷子,给我触动很大。”

对此,他深有体会:“环保这件事一定是要从自己做起的。”在那之后,刘永龙养成了出门会带上5大件的习惯:手帕、环保袋、餐盒、杯子、筷子。“不制造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等垃圾”。

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从疯狂扫货到大举抛售 海航千亿资产仍待“卸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