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射潮。筑塘。治湖

原标题:射潮。筑塘。治湖

即将开馆的临安博物馆

射潮。筑塘。治湖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作雪堆。”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如此描绘钱江潮的雄伟。

钱江潮是天下奇观,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对它的赞叹。

但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在历史上,却给杭州城带来极大的灾难。

从秦汉到唐末,钱塘江屡兴潮患,导致城内“水泉咸苦”,1000多年里,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老百姓苦不堪言。

早在汉代,片段的海塘就已经有人兴筑了。

郦道元的《水经注》曾引《钱塘记》里的话说:“防海大塘,在县(指钱塘)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名钱塘。”这里的曹华信就是汉朝人。

后来,在《新唐书·地理志》里,又有关于海塘的记载:“盐官有捍海塘堤,长二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重筑。”这里说的是“重筑”,究竟始建于何时,已无法查考。即使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算起,浙江的海塘至少也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可以说,修筑海塘萌芽于汉,始筑于唐,不过大修,是在五代。宋《咸淳临安志》里,就记载了五代吴越王钱镠射潮筑塘。

这,是后人关于钱塘江海塘最深刻的记忆。

公元907年,钱镠被封为吴越王。

“潮患”是他的一块心病。

钱塘江汹涌咆哮而来,堤岸被冲毁后,咸水浸泡,良田卤化,无法种植庄稼。

潮水还经常威胁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

秋收时节,棉蕾吐白,稻谷飘香,丰收在望。突如其来的潮浪冲决沙堤,江涛满溢,马上要到手的金谷银棉被掳掠一空,老百姓一年心血都毁了。

钱镠亲赴灾地视察,萌生了兴建石塘御潮患的决心,他要建一个永固千年的捍海石塘。他曾经亲手写了一篇《筑塘疏》,上奏朝廷:“……民为社稷之本,土为百物所生,圣人曰有土斯有财,塘不可不筑……”

公元910年八月,杭州又遭海潮侵患,钱镠调集了20万军民在候潮门、通江门外,开启了捍筑海塘的壮举。

根据以往的经验,施工时,先在石塘前头的江水里搭上一排“榥木”,以阻挡江潮的冲刷。但那一年,风格外大,潮头格外高,冲击力格外猛,一个浪头过来,把水里的“榥木”给卷走了,海塘这边刚修好,那边又散架了。

有人告诉钱镠,海塘难修,是因为钱塘江有潮神在作怪。

生性勇猛的钱王,决定亲自去会一会潮神。他在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这一天,挑选了五百名弓箭手到江边聚集。

当弓箭手在江边聚齐后,钱镠又奋笔写下:为报潮神并水府,钱塘且借与钱城。

写完,他把这句话掷入江中。潮水依然飞快而凶猛地扑过来。

钱王见此,大吼一声,下令放箭!

在他射出了第一箭后,弓箭手们千箭齐发,直射潮头。围观的百姓们都大声呐喊助威。

没多少工夫,三千支箭射向潮头,逼得那潮头不敢往岸边冲击过来。

钱王又下令追射。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逃向西南边,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那之后,钱塘江海塘的修筑工程才顺利起来。

后来,北宋时的杭州“市长”苏东坡为此事写下“三千强弩射潮低”的诗句。

“钱王射潮”是个传说,但之中,我们却能切切实实地看到钱镠不畏艰难的个性和筑塘保民的决心。

五代之前,海塘用泥土修筑,大潮一来就不大扛得住。钱镠修的捍海塘却十分牢固,先在塘岸边打下6层罗山大木桩,加以横木固定,在每层木桩间用装满块石的竹笼和泥土充实,再在海塘外打下十多排木桩,析水势,护海塘。

有了钱镠的执着和20多万民工的努力,捍海石塘用了两个多月便大功告成。从六和塔至艮山门,长338593丈,世称“钱氏捍海塘”或“钱氏石塘”(1985年在修建江城路立交时,挖至11米深处,发现了“钱氏捍海塘”的遗迹)。后来,钱镠又造了龙山、浙江两闸,阻止江潮入河,防止海潮倒灌,变沿江卤地为良田。他还设水寨军,常驻管理堤塘。

杭州城的老百姓,自此再也不必惧怕钱塘江潮水为患。

千年后的2014年,考古队员在上城区江城路五代吴越国捍海塘遗址中发现了13只草鞋。这些草鞋,估计是当时修筑海塘的汉子们留下的。草鞋的编织手法和现代相似,大小在40到41码之间。遗址中,还发现了200多件当时生活用的瓷器和猪骨头、鸡骨头、谷物等,看来,当时的工人伙食相当不错。

钱镠筑海塘,不只是保护了杭州城,也围垦了江涂的良田。

钱镠在《筑塘疏》中袒露心声——“不辞鞭石畚土之劳,以图经久乐利之计”,“昔之汪洋浩荡,今成沃壤平原,东南水土长生,亦可以储精气之美,人文之盛。”

“控江保湖”,是钱镠的水利战略。

除了修海塘,钱镠还大力疏浚内湖。他发现江南低洼地多,易受水涝,专门设置了“都水营田司”,负责农田水利事务,对西湖、太湖、鉴湖等湖都进行了治理,建设水利工程,集防洪与灌溉为一体,确保鱼米之乡旱涝保收。

西湖,和钱镠有着不解之缘。

柔美的西湖,是杭州城的“城市之魂”。很多人不知道,因为有一千多年前钱镠的贤明,西湖才得以躲过了“千年之劫”,留存至今。

912年,钱镠打算在杭州城内修建吴越王府。当时,有方士登门献策:“若改旧为新,有国祚及百年;如填筑西湖以建王府,三面云山一面城,王气可聚而不散,王府建在此,藏而不露,垂祚当十倍于此。”

方士建议说,西湖是钱镠造王府的最佳选址,风水好,有王气,把西湖填了,造王府,这样王位就有千年。

钱镠是清醒的:“百姓以西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无民即无君,何况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哪有千年不换人主的?有国百年我心足矣!”

钱镠无视千年王位的诱惑,从方便老百姓取水的角度出发,要留住西湖,在他心里,吴越国百姓的利益更重要。

后来,吴越王府就在凤凰山的旧址上扩建。

唐代时,西湖的水就开始用来作农田灌溉和杭州城的居民饮水。但到晚唐,战争频繁,西湖疏浚被忽视了,湖泥淤积。在钱镠入主杭州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人口增加,老百姓的饮水用水成了大问题。

在隋代,杭州只有居民15380户,五代吴越盛时已达“十余万家”,史料记载“盖当隋时杭地苦卤,水咸难饮,自唐邺侯李泌开六井,引西湖水入城外,钱王又凿井九十九眼以泽民”。

钱镠学习前人方法,组织百姓在城内凿井九十九口,杭州的“百井坊巷”就得名于此,这些井也被称为“钱王井”。

但井水还是有限,必须要有固定水源。把西湖治理好,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宋史·河渠志》记载:“钱氏有国,始置撩湖兵七千人,专一开浚。”

钱镠招募精兵强将,成立了一支特别的部队——“撩湖军”,治理西湖,清除葑草,挖掘淤泥,疏通泉流,“岁辄开治,故湖水足用”。西湖水愈发清澈,“留得西湖翠浪翻”。

钱镠的第七子钱元瓘还将西湖水引入涌金池,方便居民取水。这时的西湖,不仅风景迷人,还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城市融为了一体。

修筑捍海塘、治理水土、发展农桑,在钱镠和他的子孙的努力下,杭州逐渐成为了繁华之地——“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相关阅读:
杭州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 4学生迟到被剃光头,是在搞精神体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