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酒瓶上印失踪儿童信息,多来一些也无妨

原标题:酒瓶上印失踪儿童信息,多来一些也无妨

▲印有失踪儿童信息的酒瓶。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公益还是炒作?每当这两个词语成对出现,总能吸引一波注意。如今这个话题因为重庆某酒厂的“一波神操作”,再次被舆论提起。

1月15日,重庆某酒厂制作了11万余瓶定制小酒,将走失儿童信息印在外包装上,此举一出便引来了网友的广泛讨论,该酒厂也被不少网友打上了“炒作”的标签。

对于网友的质疑,该酒厂负责人表示,酒厂的做法只是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失踪儿童回家,这11万余瓶定制小酒的销售额,将全部捐给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从网友的讨论来看,对酒厂“炒作”的质疑,更多的是源于很多人对商业公司做公益近乎天然的怀疑。在很多人眼里,公益应该是无偿的、非营利的,进而言之则是“不掺杂任何商业利益”的,而“酒瓶上印失踪儿童信息”,是商家将卖酒的商业行为与“寻找孩子”的行为相关联,这很容易就被一些网友理解为打着公益的幌子搞卖酒营销,有冲击道德之嫌。

▲图片来自微博截图

这样的声音在社会上不是少数,但不得不说,这是对公益赞助、公益营销行为的一种认知误差。事实上,商业公司做公益由来已久、无可厚非,有些公司也并非完全是为了利益而为之。

早在1981年美国运通公司就提出了“公益营销”的概念。这是企业营销与公益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市场营销方式,目的是为了实现公益与营销的共赢局面:社会因企业的行为而受益,而企业也因此受到更多关注或赢得消费者好感。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更是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分两种,一种是反应型的,一种是战略型的。反应型的就是做个良好的“企业公民”,致力公益性捐助或减少污染;战略性的则是寻找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将公益和商业行为结合起来,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而“酒瓶上印失踪儿童信息”,即便是非常规的传播方式,客观上也能为寻找丢失儿童贡献一份力量,对于失去儿童的家庭,也是一份希望。

对于涉事酒厂的做法,丢失孩子的母亲陈德菊也表示:“酒厂的做法让我对找到孩子又多了一些信心,一个人找孩子真的很残酷。”

不可否认,当下的确有不少商业活动喜欢打着公益营销、悲情营销的幌子,骗取消费者的爱心。尤其是电商崛起再加上“公益社交化”,有些公益营销也变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其根本问题在于公益成色不够,而非跟商业结合。

近年来,为了防止儿童失踪,有些公交公司和社会企业将门店作为失联儿童守护站,还有互联网企业将精准地域弹窗或搜索引擎技术用于寻人,这些都是“商业+公益”的有益探索。

回到“酒瓶上印失踪儿童信息”事件上,只要涉事酒厂能够确保寻人信息的真实性,操作上也合规守法,那这种帮助家人团聚的“炒作”,再多来一些也无妨。

□伯扬(媒体人)

编辑 孟然 校对 李世辉

相关阅读:
东航江苏公司春运新增南京—伊宁直飞航班 ​董明珠:内心现在就想退休,但企业必须有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