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养老企业步入市场化“大年”

原标题:养老企业步入市场化“大年”

编者按:2019,关键之年。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发展攸关全局。2019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商报推出“北京民企新动能”系列报道,分别从营商环境、雄安机遇、创新升级、融资上市、城市新文旅商机、冬奥与冰雪产业、新机场建设以及消费升级八个方面入手,聚焦民企成长新引擎。

近年来,在北京养老市场中,民资迅速从一个配角成长为“领衔主演”之一,并逐步强化着自己的作用。相较于政府、事业单位的兜底定位,以及国企、央企普遍谨慎、缓慢的投资与发展,民企更多地承担起了北京养老行业“活性剂”作用,为市场带来更多创新且灵活的供给,满足愈发多元的养老需求。在回忆去年市场环境和政策风向的变化时,多家北京民营养老企业负责人都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2018年,对于想要进入或已经进入养老市场的民资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大量的既有门槛被打破,多项政策扶持限制得以祛除,市场需求也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可以预见,2019年,北京养老行业中,纯企业、市场化的市场主体会越来越多,养老服务产品供给也将迅速丰富起来。

政策优化迈出关键一步

去年初,民政部就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明确列为2018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而北京更是早在2017年就制定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优化市场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养老领域。

“在北京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的背景下,2018年大量配套政策和措施应运而生。”北京市民政局养老工作处副处长李树丛介绍,在公办民营系列政策之外,去年颁布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运营扶持政策、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政策及养老服务机构监管办法、信用体系等新政,出台的总体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市场全面放开,对民办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能够更加一视同仁,综合提高北京养老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

在这一过程中,去年11月下旬,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被不少民企看做本市养老政策方向调整的关键一步。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管理办法》是北京出台的、对于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的2.0版本政策,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将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容,将首次向民营营利养老机构开放,此举将有效推动北京加速调整目前民营营利养老机构数量较少、占比较低的市场格局。

根据《管理办法》确定的补贴原则,北京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对象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具有法人资质的养老机构。经工商部门依法注册登记的营利性养老机构参照本办法享受同等运营补贴政策。“新政出台后,北京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将从每人每月300-500元,提高到最高1050元。”李红兵介绍。

具体来说,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根据养老机构收住服务对象身体状况、服务质量星级评定、信用状况、医疗服务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以养老机构实际收住服务对象的床位数、月数等作为补贴计算依据。

与此同时,《管理办法》明确,北京将建立养老机构运营补贴与市财政预算绩效指标挂钩机制。举例来说,养老机构全年平均入住率比上年底下降10%的,扣减当年运营补贴的20%;养老机构服务对象满意率低于85%的,取消当年运营补贴获取资格;养老机构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取消自责任事故发生之日起一年内的运营补贴获取资格;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导致1人(含)以上死亡的,取消至少两年的运营补贴获取资格;养老机构不参与服务质量星级评定和复评,或未取得一星级评定的,取消运营补贴获取资格;养老机构未与医疗机构签订规范服务协议的,取消运营补贴获取资格。

养老民企步入市场新周期

“政策和市场都越来越多地向民企倾向,说明民资力量在北京养老行业中的角色正不断被强化。”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老龄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郑志刚分析称。

李树丛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据统计,目前北京550家养老机构、780多家养老驿站中,有90%左右都是社会办或者公建民营的,可见,民间资本投入在持续增长、社会力量在北京养老市场中的地位已愈发稳固,“此前,受制于既定政策,不少社会力量办养老服务机构会选择注册为民办非营利机构(以下简称‘民非’),并非纯市场主体,其中北京全市真正确定为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工商法人登记不超过10家”。

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甄炳亮也曾明确表示,民办养老机构从新建、开业到老人入住比例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保守估计需要3-5年。业内专家表示,对于大多数怀揣美好愿景进入养老产业的社会资本来说,较长的回本周期、微薄的利润是它们需要咬牙迈过的一道坎。就连在行外人眼中看起来十分“美好”的高端民营养老机构,也仍然不是笔轻松的买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端养老院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国内高端养老院看起来赚钱,实际上盈利情况并不是特别乐观”。高端养老院的前期投入很大,如果是重资产,涉及拿地、开发、建设,如果是轻资产,则要长期租赁,做适老化改造。此外,养老院内50%的空间要拿来做餐厅、健身房、阅览室等公共空间,只有附加价值,很难直接获益。“如果不算前期投入,在入住率稳定在80%以上后,高端养老院在三年左右能够实现现金流的平衡,但如果算上前期投入,轻资产大概需要十年左右回本,重资产则可能需要15-20年才能收回成本。”

与此同时,还有多位养老机构经营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虽然此前几年北京养老市场中的民资占比已经不低了,但是“民非”这道坎确实卡住了不少社会资本投资养老的热情。“对于利润率相对较低、前期投入高、回本周期相对较长的养老机构来说,运营补贴等政策扶持确实是‘雪中送炭’的一笔资金支持,然而,养老机构必须是非营利单位这个要求,确实让民企左右为难。”一位资深养老机构投资方负责人直言,也正因如此,在不少资本眼中,此前北京的养老市场一直是不够“市场化”的。

“不可否认,北京对于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一直‘偏好’非营利机构,而这也就导致了北京养老机构市场的扭曲。”李红兵表示,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营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在市场上会遇到很多制约,比如自身资产无法进行银行抵押等,很多自身发展方式无法按照市场方式进行,“民非”这个“壳”让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很难与市场充分融合。在这一情况下,市场上就出现了民营养老机构“一体两面”的情况,一个机构设立营利、非营利两个法人,然后企业将利润从非营利单位中转出。

李红兵坦言,随着《管理办法》以及后续更多配套政策的出台,未来北京营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将能享受同等的补贴待遇,养老市场体制性的不良偏好将彻底消失,市场结构也将更加合理、科学,更加贴合真正的养老需求。

而也有养老民企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新政将有效刺激民资进入养老机构市场,“对于一个中档价位、200张床位左右的养老机构来说,理想状态下至少要在一年半到两年左右能够达到收支平衡,而如果新政补贴到位,回收成本时间可能会缩短半年左右”。该负责人表示,从目前的补贴额度来看,中端市场受到的影响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国企入局倒逼市场细分

民企对于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往往是最为灵敏的,养老行业亦是如此。随着北京加速向民资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李树丛预测,下一步,北京将会有更多民企以更加市场化的角度切入,投办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养老服务,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动解决全市养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不过,也有多位专家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对于民企来说,客观环境的变化只是第一步,尽快寻找到清晰、成熟的营利模式,才是它们的重任所在。

“整体来看,目前北京的养老市场上,养老机构的营利模式已经相对清晰,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却仍在探索出路,只有把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与家政、健康等服务业更明显地区别开来后,才能更好地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业态。”李树丛坦言。

具体来说,李树丛分析称,由于北京的大部分养老需求仍然集中在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城区地域,因此这些地方的养老企业也更容易形成规模,因此,今后民企可能会更多地聚焦城市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给、查缺补漏,而在市场逐渐饱和后,民企间可能会出现更明显的兼并重组态势,进而向郊区、远郊甚至农村转移发展阵地,“近几年,这一势头就已经开始逐步显现了”。李树丛表示,相对于国企、央企来说,民企需要凸显自己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在市场中体现自己的服务特性,找到属于自己的服务群体来对接服务才更容易良性地生存、发展。

而此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也表示,近年来,地方养老机构规模逐渐壮大,尤其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大多已超50%,其中民营养老机构数量增速较为明显,但至少40%都处于亏损状态。“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成本较大,且由于收费较高导致入住率偏低,回本至少需要十年。”他认为,未来民营养老机构应明确目标群体,并尽量补齐专业人才缺口。

在郑志刚眼中,未来北京的养老鼓励政策会愈发细分,政策精细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政府事业单位、央企、国企和民企在市场上的定位也会逐步清晰起来,“未来民企可以更多地利用自己的优势,选择小规模、多功能的30张床位左右的小微养老机构进行投资,或者以此来试水市场,逐步加大投入比例”。郑志刚建议。

北京商报记者蒋梦惟

企业声音

海航养正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昱锋:

养老民企亟须政策全方位“破冰”

大多数养老民企都会以北京作为自己的“起点”,在北京打好基础后再辐射津冀甚至全国市场。虽然2013年开始,国家、地方都释放出了要着重引导民资进入养老市场的信号,但真正大量对市场有实际推动作用的政策落地还是在2018年。不论是审批流程的壁垒,还是补贴政策的天平,民企已经愈发明显地感觉到了政府、行业甚至是需求端的重视。

不可否认,现在养老市场的泡沫依然比较大,这些泡沫是资产和从业者一拥而入涌进养老市场中堆砌起来的。然而,现在整个养老行业都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企业几乎都是各做各的,普遍还需要扛着亏损的重担前行。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随着市场环境的好转,多元化的供给不断涌现,不论是做机构还是做轻资产,甚至是互联网企业参与服务,都是养老行业在逐渐市场化的重要表现。

其实,在民营养老企业看来,随着养老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政府在行业中担当的角色已越来越向着“画底线”的方向去转变。然而,现在养老服务消费,尤其是居家养老服务消费习惯还需要被进一步引导和释放。与此同时,在经济还未走出下行区间的情况下,房地产、保险等行业的资金很难“腾出手”来提供给养老市场,而民资养老企业大多资金流都不充裕且追求投资效率,很难熬得过长期的“供大于求”。

因此,今后希望除民政系统外,更多领域的养老配套政策也能尽快“出齐”,帮助企业破除体制机制的“坚冰”,比如:养老企业减税降费措施,以及长期照护险的进一步推广等,让养老民企能够享受到和其他领域民营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和市场环境。

此外,随着大量央企、国企在2017年底、2018年初纷纷表态准备涉足养老市场,2019年,这些企业可能也会密集入局。在此情况下,民企可以利用自身的灵活性等优势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更深入地和央企、国企融合发展,稳固自己的脚跟。

近两年北京养老行业加速市场化大事记

2017年3月

■北京市制定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养老领域。

2018年1月

■北京养老服务商已超过1.5万家。

2018年5月

■北京市民政局明确对养老驿站将按“流量”继续补贴。

2018年11月

■北京市民政局发布《北京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管理办法》,养老机构补贴首次向民营营利机构开放。

相关阅读:
2018年TCL彩电销量增逾两成 发改委:投资重点要突出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