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政务要闻太原市“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活动综述

原标题:政务要闻太原市“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活动综述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人们熟知的有全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祠、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天龙山石窟、全国现存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全国砖塔成双组合实例形制最完善规模最大塔身最高的永祚寺双塔、世界最早的摩崖石刻蒙山大佛、中国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北齐墓群壁画等。但是大量散落山间乡野的文物遗迹却鲜为人知,甚至谈不上有基本的解读。

全国的情况同样不是很乐观。中国文保基金会的调研表明,在全国各级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中,有解说词的比例仅为12.1%。正因为如此,中国文保基金会受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委托实施了“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面向社会公众征集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的解说词,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文物的内涵和价值。太原市成为首批实施该计划的1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如何实施好“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深入挖掘出散落在山间乡野文物遗存的文化价值,让文物活起来。太原的活动策划者们认为,文物古迹真正让人心动的地方,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于其承载和传诵着的太原故事。想让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就要让它们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让它们承载着的厚重灿烂的文化艺术,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滋养。基于这样的认识,从项目申报开始,太原就没有仅仅把它当作一次简单的解说词征集活动,而是作为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太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举措,通过活动开展的过程,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持续宣传文物景区,不断掀起活动高潮,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加入,使这个过程真正成为对文物价值研究和阐释的过程、唤醒和活化的过程,从而让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文物“生龙活虎”地走进人们的视线,“活灵活现”地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持续密集的宣传发动,让社会关注文物的氛围不断地“热”起来

2018年4月9日,太原市文物局和太原日报社联合向全社会发出征集讲解词的启事,同日和太原市政府新闻办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中央驻晋及省、市共20多家新闻媒体发布活动信息,回答记者提问,并对外公布咨询联系电话。新闻发布会后,包括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山西日报、黄河电视台在内的国内主流媒体和新媒体近30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井喷式的报道。电视、电台、公交车、报纸、微信、网站及一些在山西很有影响的自媒体,一时间都被太原市启动“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的消息刷屏。与此同时,《太原日报》及太原新闻网在醒目版面和位置5次发布征文启事和166处文物点名单。太原市政府网站开设的“文物专栏”、太原文博公众微信号、晋祠博物馆官网不断推送活动的进展情况。4月23日,文物专家做客太原电视台《新闻对话》栏目,对活动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征文要求、奖项设置等进行更加明确的解读,再次把活动推向高潮。太原市、县两级联动,组织当地学者、作家,拾遗补缺,认领撰写相关文物景点的解说词。初评结束后,入围作品在网上公示,并组织网络投票作为终评参考,再次引起网民围观,参与网络投票人数10余万人次。对于评选出的获奖者,除了奖金和“太原市最佳文物宣讲人”的称号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福利,一年内可免费携带两名同行者游览太原市所有开放的文物景区,并享有博物馆和文物景区聘为志愿讲解员的优先权。

活动全过程的宣传发动,使得“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成为太原一个持续的社会热点,也使得活动的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显著提高。200多位报名者中,太原本地人居多,也有30多位外地人。职业五花八门,有工人、农民,有教师、学生,也有公务员和企业员工,还有很多是自由职业者。年龄参差不齐,最长者80多岁,最小的只有11岁。在最终获奖的25位优秀作者中,主要是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爱好者。

——走街串巷的撰写过程,让久已“尘封”的文物景点从人们的记忆中“活”起来

在经过选题、培训后,太原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撰写微信交流群成立起来,包括报名者、主办方和各县区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集结于此,共同研究探讨太原文物故事,解决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撰写清徐县文物点的报名者们相约成群,集体穿梭走访在清徐县城、乡里的大街小巷,古交市、娄烦县召集了一批作家、历史文化爱好者座谈研讨。大家纷纷去自己选取的文物点采风观景,近距离触摸文物、感受历史、寻访隐藏在他们背后的丰富故事。

81岁的陈泽老先生是老晋源人,他的曾祖父陈畏三先生曾经是晚清晋源名士,而作为生他养他的家陈畏三旧居正在名单中。看到征文公告后,陈老先生非常激动,报了名。曾祖父在他3岁时就去世了,往事浑然不知,加之对于解说词撰写要求也不甚明了,陈老先生先是参加解说词撰写培训班,后又查阅《晋水图志》《古太原县城》《晚清优廪生陈畏三轶事》《太原县城历史建筑调查手记》《退想斋日记》等历史资料,最终完成了《陈畏三旧居解说词》,荣获大赛三等奖。

24岁的马晶鑫是山西中医药大学即将毕业的一位大学生,他在征文名单中看到了儿时的“百草园”——小店石沟观音堂后,欣然报名。他利用周末时间,拿着纸、笔和卷尺来到观音堂,“像一个考古工作者一样测量、拍照、记录”。然后利用闲暇时间去抄碑文,了解那座古老庙堂的历史。只要在村里,每逢长辈,他都要打听关于观音堂的故事,并且经人介绍专程拜访了原南郊区委副书记高华,听他讲述了许多关于老南郊区的历史,接受了老人馈赠的参考资料。在他的努力下,《尘封在太原南郊的文化名片——石沟观音堂》荣获大赛一等奖。

28岁的张亚飞是山西华兴科软有限公司售前支持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他热心于太原历史文化,喜欢与志同道合者一同探访文物古迹。他不仅走访了自己撰写的5个文物点,还与其他文友一同探访了小店、迎泽、尖草坪、晋源等地区的10多个文保单位。最终,他提交的稿件有3篇被定为合格稿件,《宝刹之地祥光照,梵语佛乐心清净——宝梵寺解说词》荣获大赛三等奖。

29岁的宋思慧是山西文水人,他搜集了全国300多座狐神庙资料,100多次走进清徐狐突庙走访调查资料,是一位潜心研究狐突文化的民间专家。53岁的李建欣是一位中学副校长,他钟爱自己生长的晋源热土,一口气提交了5篇稿件。尽管他们的稿件最终未获奖,但在创作过程中依然收获满满。李建欣说:“我的作品尽管没有获奖,但通过活动更增添了我对于明太原县城的挚爱,因为毕竟在县城里生活了几十年,对其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所有参与者中,绝大多数都不是文物工作者,他们实地踏勘、翻阅史料、走访问询,满怀的是一份对太原故土的挚爱和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热情。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种精神、这份执着,才使得那些尘封已久的文化遗产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影响广泛的讲述活动,让散落乡野的文物名片明显地“亮”起来

2018年12月,以征文获奖的25篇优秀作品为基本素材,太原市文物局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展了“时代新人说·文明与守望”大型讲述活动。整个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市各类行业博物馆讲解员、旅行社导游、热心文物保护的社会人士、长期奋战在文博战线的一线工作者,以及作品原创者共同讲述太原文物故事。不到一周的时间,报名参加讲述者将近70人。4000字的稿件要精简到1600字,要求每个参赛的选手都要对作品反复研读,认真进行二度创作。经过预赛、决赛两轮比赛,最后评出10名金牌讲解员,与征文获奖作者同受表彰。原创者与讲述者胜利会师、同台颁奖,场面非常热烈。讲述活动还特别对参加征文大赛和讲解大赛的11岁少年王梓乔小朋友授予了太原文物故事讲述“希望之星”称号。整个讲述活动在乐直播平台同步手机直播,同步观看直播的人数达到13.04万,很多观看者留言点赞,影响非常广泛,很多过去鲜为人知的文物景点因为这次讲述活动家喻户晓。获奖作品《历尽劫波犹崇善,幸有佛光曜并汾——崇善寺大悲殿解说词》作者王晓明留言:“作为解说词原作者,为宣讲人点赞!崇善寺的历史文物价值,弥足珍贵,期待这一龙城宝贵遗存,通过宣讲为更多人所知悉和游历、欣赏,那将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积极有效的拓展推广,让久违的文物景点重新“火”起来

征集到解说词并不是目的,而是要把活动的成果利用起来,传播开去。为此,太原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文物专栏、“太原文博”、《太原日报》等平台公布获奖名单后,陆续刊发优秀解说词。《太原日报》专门开辟“讲太原故事扬晋韵唐风”专栏,通过长达半年的时间,持续不断地展示报社编辑修改润色后的优秀解说词作品,让太原文物故事的讲述恒久绵长。10位金牌讲解员录制的解说词讲述视频也在网络和微信平台陆续展播,获奖解说词的影响面不断扩大。图文并茂的解说词汇编作品《讲述——太原市文物景区优秀解说词集萃》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编辑中。征集回的解说词和视频还将被制作成二维码 KT 板,安放在各个景点当中。游客通过扫描就可以听到语音讲解,看到导览视频。

文物不会说话,但太原市用他们的工作实践让文物活起来,切实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文物故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殷切希望。在2018年12月27日的全国“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项目总结推广会上,太原经验被重点推广。

文明传承、文物保护是一场接力赛。太原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力量,最大力度地创新文物传播传承方式,就能够传承好城市文脉,守护好精神家园,树立起文化自信。

为太原点赞,为并州喝彩!

相关阅读:
政务要闻春节期间市场价格监管着力规范六类行为 2019年KPL春季赛赛程公布,新战队增添赛事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