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气象部门是防汛的发令枪
“一大早就是西红柿炒鸡蛋再加点紫甘蓝。雷阵雨,强对流真的是分布极不均匀,局地性强,东北西南就要连成线了。”
北京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雷蕾在朋友圈把雷达回波图比喻成了一盘菜,图中有黄红两色斑驳相间,还有大片绿色和紫色包裹在周围。这一内容引来纷纷点赞。在北京市气象局工作11年,首席预报员雷蕾已经把关于天气的一切印在脑海里。而实际上,这样风趣幽默的背后,是十分严谨的科学预报工作。大量的数据汇总在预报员手中,需要对还未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雷蕾形容,天气预报涉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时甚至人命关天。
气象预判影响全市防汛决策
6月15日下午,北京市气象局会商室,三面大屏幕分别是气象卫星云图、数据统计图以及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各区县气象部门视频连线画面。几名预报员列坐两侧。雷蕾是当天的轮值首席天气预报员。她认真地汇报着天气信息。这是一场每日常规的会商,由北京市气象局发布信息,防汛办等部门旁听和问询。
“七下八上”正是北京传统意义上的“汛期”。作为“哨兵”和“发令枪”角色的部门,气象局是全市所有部门调度的基础,需要紧密监视天气,及时报告。一旦有重大的天气活动,气象局的预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市防汛应急的决策。牵一发则动全身的工作每天都在气象局会商室里上演着。
正因如此重要,气象局预报员们有句口号:“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各种要素都关注。”北京市气象局会商室内采取24小时轮岗,确保每个岗位不缺人。每逢轮到雷蕾值班,她就要工作24小时才能交班。
会商结束后,雷蕾一点也没有放松,为了后续各部门工作按时进行,她尽快确定发布了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结论,审核签发了相关的决策服务材料。
雷蕾说,北京是6月到9月进入汛期,是暴雨、强对流天气等灾害性天气多发的时间段,气象局会非常繁忙,工作人员也会高度紧张。“这个时节的天气,说翻脸就翻脸。气象工作者要学会‘察言观色’。”
离不开人的气象岗位
2016年7月20日,北京特大暴雨雷蕾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刚好她值班。
“会商室内挤满了人,电话一个接一个不断。”她说,即使气象员们提前了三天就判断出了这次剧烈的天气过程,但是对于它的对流性有多强,大家仍不断地进行订正工作。
从第一天华北区域的会商到第二天主班,雷蕾在整整3天2夜的工作时间里,只睡了6到7个小时。在此期间,组织了9次全市包括和应急办的加密会商,雨情发布、7+n的天气的订正预报,多家媒体的采访,指导14个区县的预报的发布和决策,和国土、交通、防汛部门的电话沟通等。
“时时刻刻都是神经紧绷状态。一旦松懈下来身体会十分疲累,整个人都虚脱了。”雷蕾回忆,在某次汛期当值时,由于高强度工作,累得去医院挂了3天点滴才恢复过来,然后继续值班。
尽管天气预报每天都发,看似很短的一句预报,背后却有着无数人的坚持和付出,大量的科学检测数据汇总和预报员们科学地分析经验的判断。“这个岗位没有节假日,365天离不开人。”
短时预警发布“压力山大”
除了天气预报外,气象局还承担发布气象预警信号的工作、为更多的公众和决策部门提供更多的应急时间是气象局的基本职责。预警的时效和准确度同样重要。
“一般从考虑发布预警信号到发布成功只有两分钟时间,要求首席预报员能够准确判断以及把关。”由于时间紧迫,涉及多个有关部门部署应对工作。担任这一任务的压力可想而知。
2014年6月16日晚,雷蕾判断夜间会有一次雷阵雨过程,随后发布了预警信号。
由于有出现短时强降雨导致积水、内涝的可能性,北京市应急办,防汛办都有很多人员调度在外,在容易产生灾害的地方进行布控,防范。
尽管当天气象条件属于高温高湿,但白天北京城区只在周边有一些分散降水天气。直到夜间23点,仍没有下雨的迹象。防汛应急人员应该撤回来还是继续守一夜,完全取决于气象局的预报结论。雷蕾和气象局的同事们坚持了自己的判断,没有降低或更改这一预警信息。
一个小时后,强对流从密云区迅速南下,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暴雨、雷电、冰雹、大风席卷了大半个北京,市防汛办与应急办及时地处置和应对这场暴雨。预计中的强降水过程终于到来,雷蕾心头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下。而雷蕾坦言,这样的压力每个预报员都要学会承受。
雷蕾解释称,普通市民觉得天气预报不准确有两种原因。“当天气的局地性很强的时候,不远的两个地方就可能有不同的天气,但市民可能看到的是整体天气预报。”如今天气预报已经发展到1公里×1公里的格点化预报,市民用手机就能查询自己所在区域的情况,精细化程度大大提高。
但天气变化受到很多要素的影响,人为把握很困难。她说。“现在看来,预报能达到80%-90%准确度。”雷蕾坦言,每次做出天气预警判断后也会隐隐担心出现偏差,总是悬着一颗心。如果出现偏差比较大的情况,有一套复盘机制,汲取经验。
朋友圈里的预报员
朋友们都知道雷蕾的工作,经常会打电话问最近的天气情况,雷蕾都会一一告知并给他们相应的提示。久而久之,雷蕾已经渐渐习惯每天在朋友圈发布天气信息,提醒他人注意天气变化,“都已经成为一种职业病了。”
雷蕾将自己对于这份工作的感情归纳为两个词:“热爱”和“敬畏”。雷蕾对天气的热爱源于大学之前,经常看天气预报对天气产生的好奇。后来误打误撞学习了相关专业。
此外,还有一份对自己工作服务性质的认识和感情。“确实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所有的预报员应该有使命感。”
“通俗地讲我们是一个服务性的部门。”雷蕾说,气象部门的同事们都有服务性的理念,希望能尽量给大家更多的出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