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莱芜并入济南:一场跨越两千年的“久别重逢”
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个大消息:莱芜要划归“大济南”了。说到“大济南”,其实济南一直都不“大”——
论面积,济南只能排11位,不到山东第一大市临沂的一半;
论名声,提到山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青岛,而不是济南;
而论景点,不少人的印象依旧停留在老舍《济南的冬天》与趵突泉,还有“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其他的,好像不多。
GDP呢?不说青岛,济南还被烟台压过一头。无奈。
所以,济南在山东的位置一直挺尴尬。从今天(2019年1月9日)开始,这种情况有可能得到改变——山东省最小的地级市莱芜市正式并入省会济南,议论已久的“大济南”至此向前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一、“本是同根生”却走上不同“道路”
其实,济南和莱芜“本是同根生”。
两地在先秦时同属齐国,也同于秦朝建立后不久设立县治,不仅如此,莱芜境内最初的县治——赢县,和济南境内最初的县治——历城县,在秦、汉两代同属于济北郡/济北国,可以说,在追求“大行政区划”的秦汉两代,济南和莱芜原本就是“一家”。
不过随着人口的繁衍,行政区划越分越细,济南和莱芜很快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处于齐鲁大地之中、得地利之便的济南先是在西汉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从济北郡分离,单独设立济南郡,后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步“升格”,直到1929年首次出现“济南市”的名字,以山东数一数二大都会的身姿傲然屹立于黄河之滨。
而莱芜则命运多舛:先是西汉将赢县分为赢、牟二县,继而又在今天淄博市境内设立了莱芜县。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朝廷在昔日赢县故地设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和今天的莱芜市区终于合并为同一个概念。
此后一千三百多年漫漫长途里,莱芜始终是一个县治,“屈尊”于泰安州、泰安府的管辖下,和昔日“小伙伴”、此时已“平步青云”的济南“咫尺天涯”。
▲此前,有莱芜市民在市政府前合影留念。
二、在过去百年间两度“重逢”
帝制废除后两位阔别两千年的“小兄弟”曾两度短暂重逢。
第一次重逢在民国三年(1914年),山东省设济南道,治所在济南市区,莱芜县则被划归济南道管辖。
但这段“重逢”为时甚短,只有区区11年——民国十四年(1925年)莱芜县被改划给泰安道。
第二次重逢则在1958年,当时出于发展济南市的考量,将时属泰山专区的莱芜县划归济南市管辖,但这次重逢为时更只有短短3年,1960年后,莱芜县再次被划给了泰安专区(后改泰安地区)。
直到1983年莱芜才撤县设市(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则已是1992年了。
这两座源出同时同郡、阔别两千余年的齐鲁古邑,在过去百年间两度“重逢”,这表明几代城市发展专家英雄所见略同——济南的发展需要更大空间,而莱芜的“质变”则需要更大舞台,两地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是大势所趋。
▲2019年1月9日,济南,在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景区内,工作人员在园区内搭建灯架,安装各式猪年花灯。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三、两市合并,终究是瓜熟蒂落了
但济南和莱芜毕竟是阔别已久的“两大家子”,合并需要耗费大量资源,需要缜密的规划和人事安排,也需要适合的时机和“土壤环境”,百年间的两次尝试均浅尝辄止,也是当时历史情势所致。
不过,如今情势已大不相同:改革开放至今已历40年,山东省在全国省区市中GDP总量已名列前茅,不论省会济南市还是“全省最小的地级市”莱芜市,都已今非昔比,鸟枪换炮,并不约而同站在了“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上——
尽管“山东境内是一家”,但省会“老大哥”被“二弟”青岛超越,终究会有不少“甜蜜的苦涩”。
而对“一步慢、步步慢”的“地级市中年轻小兄弟”莱芜市,尽管升格以来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发展道路,却终究被格局所囿,需要找到更广阔的腾挪空间。
承平年代,都市经济发展的不二法门,是“融合”。正是依靠一个“融合”,国外的巴黎、伦敦、多伦多,国内的昆明(1998年与地级市东川合并)、合肥(2011年将地级市巢湖大部并入)才豁然开朗,走入发展的快车道。
或许,一开始莱芜人对身份的转变会有些不适,就像那个段子讲的——
“姑娘,你家是哪里?”/“济南府。”/“你莫不是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不,我是当年大汶河岸的二妮子!”
但在大概率1+1>2的预期下,这又算个啥?
□ 钟柳体(媒体人)
责任编辑:王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