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天路之巅”,有一个养护奇迹

原标题:“天路之巅”,有一个养护奇迹

“别看我们使用的工具笨重,可我们干的是精细活儿,轨距误差不允许超过2毫米,轨面高低起伏不能超过3毫米。”说这话的人是担负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灾害最多的冻土线路养护任务的于本蕃。

2018年3月20日9时,我国内陆已进入春季,而唐古拉山、玉珠峰的户外温度仍接近-10℃。“在这里,养路工的首要任务是严密监测温度、湿度及其他气象因素变化对冻土路段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这里海拔高、温度低,全年最低气温在-40℃,昼夜温差超过20℃,线路可能因为热胀冷缩或者路基翻浆,给行车带来安全隐患,我们必须随时发现和排除。”于本蕃说。

有研究表明,人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而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基本上不适合人类居住。然而,在这条属于生命禁区的“天路之巅”上,于本蕃坚守了12年。

高原冻土地段线路维护是世界性难题,因温差造成的冻土消融和膨胀会对线路安全造成影响。“冻土的承载能力不强,列车驶过时会对冻土造成压迫,钢轨很容易变得不平整,旅客乘坐也肯定不会舒适。所以,我们不能有丝毫马虎和大意。”据于本蕃介绍,为确保青藏铁路冻土地区线桥设备的安全畅通,他所在的望昆线路养护车间每年都要对线路进行大修及捣固机集中上线作业。

初次来到雪域高原的于本蕃,还是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懵懂青年。伴随着2006年6月底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试运营,24岁的他从此踏上青藏铁路线,开始了青藏线格拉段最高海拔线路区段的验收、运营和维修工作。

刚来到唐古拉时,于本蕃和工友们住的是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日常吃水吃菜都是靠汽车运送,上个厕所还要提防熊、狼等动物的袭击。尽管如此,于本蕃依然为能在世界铁路最高处工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扎根一线是养护线路的基础,精细检修更是确保铁路畅通的基石。多年来,于本蕃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每日的线路巡查中,逐个检查轨道上的连接螺栓,绝不马虎。所以,每行走100多米,他就会有意识地用脚踩一踩路基。“春天,冻土路基逐渐消融,最怕路基翻浆。对可能翻浆的路面,我们必须注意观察。”他说。

2015年3月大雪纷飞的一天,于本蕃带领维护施工队伍冒雪前往青藏铁路布强格至唐古拉站区间巡查。巡查中,他们发现一处长约15米路基出现塌陷,中间还有一条25厘米的裂缝。险情就是命令,时任车间技术员的他一边向青藏铁路公司调度报告,一边做好两端防护,调集所有机具、人员全力抢修,经过近5个小时的路基夯实,线路顺利开通。

坚守唐古拉和玉珠峰的12年间,于本蕃总结提炼出看、测、析、敲、听、验的“六标”检修工作法,并在格尔木工务段进行推广应用。同时,他非常注重引导和教育班组职工主动强化生产作业过程的自律与互控,并在车间组织成立多个攻关小组,先后完成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如何减少冻土路基线路拨道回弹量等多项质量控制成果,使望昆线路养护车间管辖的设备质量始终处于全段前列。

“条件虽苦不言苦,格拉线上写忠诚。”以此为座右铭,于本蕃从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高原汉子,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车间副主任,从一名普通群众历练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先后被授予“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火车头奖章”等荣誉。(马新 桂连鑫)

相关阅读:
我省25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吉林省白山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延生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