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硬措施推进大保护 转方式提升获得感

原标题:硬措施推进大保护 转方式提升获得感

(上接1版)

“还江于民”效益逐渐显现

成群结队的越冬候鸟飞抵上海崇明岛;十年未见的“稀客”江豚在武汉市青山区附近江面嬉戏逗留;西伯利亚红嘴鸥再次造访长江泸州段……

3年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还湖于民、还江于民,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让广大群众和沿江企业的获得感逐渐提升。

安徽省铜陵市滨江生态公园,江堤宽阔、草木繁茂,在岸线整治前,这里混杂着砂站、养殖场,环境污染严重。“没想到脏乱差变成风景线。”铜陵市市民章勇对沿江生态变化感触很深。

环境改善了,绿色产业起来了。在湖北大冶,从事家具制造的刘合伍在家乡流转山地万余亩,由砍树人到植树人,带富了一方乡亲。曾经的煤老板黄东平将目光转向养花植树,樱花园、红枫园、蜡梅园、海棠园、农家美食园和水果采摘园达1800亩。近5年,大冶市旅游收入年均增长46.1%。

在浙江丽水、在湖北崇阳、在江西抚州、在贵州赤水,绿水青山正在成为群众的脱贫金山。打出“全景赤水·全域旅游”招牌的贵州赤水市依靠发展生态旅游、中药材、竹产业等绿色产业,成功脱贫摘帽。“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否则扶贫可能就没法干了。”赤水市长谭海说。

长江大保护也让不少企业增强了获得感。“如果没有非法码头治理,就不会有航运业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宜昌枝城港党委书记马爱东说,此前在非法码头疯狂挤压下,企业连年亏损,治理后经营环境明显变好,大家越干越有信心。

“产销两旺的好形势,与长江大保护密不可分。”江西蓝星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副首席运营官杜晓松说,公司累计投入3亿多元进行环保改造,创新生化综合运用处理技术防治污染,企业十年来首次扭亏为盈,2018年前10个月实现销售收入约50亿元,增长约94%。“通过提前布局、强身健体,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共抓长江大保护依然在路上

近年来各地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但环境保护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些干部和专家认为,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三对矛盾和难题:污染历史欠账大、治理见效慢,但人财物投入有限,保护修复任重道远;水污染防治高度专业,但研究力量和专业队伍匮乏,不少地方治理污染“概念热、落地难”;长江大保护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协调问题依然突出,跨境污染风险不减。

如何破解这些顽瘴痼疾,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也在努力寻找答案。

针对环保力量不足、监测手段较弱,湖北省石首市去年5月创立“电哨长”环保监督机制,对沿江企业用电情况,电力部门实时监控,为执法部门提供执法线索和监管证据。江苏沿江八市人民检察院建立并启动长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检察协作平台。

针对统筹不足协调不力,马鞍山市与南京、芜湖等地联合开展跨市界水污染联防联控;重庆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建立了市、区县、街镇三级“双总河长”架构,全市5300余条河流、3000余座水库“一河一长”全覆盖。

针对“两山”转化难。湖北省鄂州市探索实施生态价值工程,云贵川3省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新安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进入“2.0”时代。

沿江干部和相关专家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处理好人与水、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一道必答题。共抓长江大保护,三年大变样,依然在路上。

(记者王贤、余贤红、张紫赟、谢佼、林碧锋、秦华江、周楠、潘德鑫、黄筱)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相关阅读:
海口市民宿协会 开展行业调研交流活动 市政府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各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