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城市副中心质量”立起来(一线视角)
来源:人民日报
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实现控规层面的“多规合一”,体现了规划方法从“网眼大”到“密密织”的重要转变
对一些没有看清楚的用地,采取战略留白的方式,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
说起首都建设,人们都记得北京奥运带来的“奥运质量”。今天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正给人们带来全新的“城市副中心质量”。日前,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控规7章72条,让人深感“城市副中心质量”不同凡响。
高起点规划,把握好城市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实现控规层面的“多规合一”,是“城市副中心质量”的坚实基础,体现了规划方法从“网眼大”到“密密织”的重要转变。规划编制从2014年开始历时5年,邀请了12家国际知名联合设计团队参与,通过“集中工作”的方式,将征集成果的先进理念、共识、亮点等进行提炼整合,形成了综合汇总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编制了城市副中心控规,各专项规划全面对接、统筹融合,实现控规层面的“多规合一”。
生态优先,把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要素在规划阶段就进行了科学配置,使“城市副中心质量”拥有了绿色发展之魂,体现了规划理念的重要转变。此次规划,把生态优先放到了突出位置。“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0%,通州区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60%以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生态空间大、红线管控严、品质管控细,使生态优先贯穿于规划方方面面。
协同发展,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着眼从更广阔空间谋划城市副中心未来,构成“城市副中心质量”的关键,体现了规划思路的重要转变。与过去自成一体的规划路径不同,副中心控规强调左顾右盼、前后照应、跨界协同,重视处理好与中心城“主与副”的关系,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重视处理好和廊坊北三县地区的激活带动,实现区域共进、区域协同发展;重视处理好和雄安新区错位发展的关系,避免两翼同构发展,实现“一核两翼”的协同共进。规划用单独一章,部署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刚性约束,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指标体系、政策体系、评估体系,对规划执行推进刚性管控,是“城市副中心质量”的一个重要创新。此次详规,制定了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标准,建立覆盖规划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构建核心指标体系,提出在土地资源整理、产业发展政策、投融资体制机制、审批制度等重点领域率先进行探索的政策体系。规划建立了高质量发展的评估体系,执行情况将由第三方进行体检评估。
战略留白,在“时不我待”和“稳扎稳打”中建立弹性机制,是“城市副中心质量”面向未来的一个保障。建设精品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规划团队介绍,他们在规划期限内,对一些没有看清楚的用地,采取战略留白的方式,这种“留待后人”的方法,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
建设城市副中心,是首都的一次历史性抉择,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在工作中不懈探索创新。我们相信,以控规为刚性蓝图,彰显“城市副中心质量”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必将为全国城市新的发展做出示范。
(作者为本报北京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