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出炉记:历时5年,分3个阶段推进
导读
新年来临之际,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将成为指导城市副中心建设实施的重要依据和抓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批复的第一个控规,批复提出规划有许多创新。让我们回顾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了解这份具有创新和示范意义的控规是如何诞生的?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对于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控规的编制过程,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将中央对城市副中心的各项工作要求不断推向深入的过程。
1
五年磨一剑
三个阶段扎实推进控规编制工作
规划编制从2014年开始历时5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2014年2月25、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工作,指出要结合功能疏解,集中力量打造城市副中心,做强新城核心产业功能区,做优新城公共服务中心区,构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的格局。
城市副中心位置与区位分析图
这次重要讲话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拉开了序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认识建设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意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配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启动了副中心规划的前期研究,形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框架。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
2016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城市副中心规划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北京正面临一次历史性抉择,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第二阶段始于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握好城市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
空间结构规划图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坚持高标准编规划,全面铺开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和各层级规划,于2016年开展了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邀请了12家国际知名联合设计团队参与,并通过集中工作营的方式,将征集成果的先进理念、共识、亮点等进行提炼整合,提出18点共识,形成了综合汇总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编制了城市副中心控规,同步组织编制了通州区总体规划、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规划以及70余项专题研究、专项规划和设计导则,都与城市副中心控规进行了充分的统筹融合。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到行政办公区建设现场视察,听取了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认可了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整体框架,明确了后续工作方向和重点。
第三阶段始于2017年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其中明确提出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带动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
用地功能规划图
我们认真学习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并在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工作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坚持做好先行示范,全方位对标河北雄安新区,聚焦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不断完善规划成果。近一年来,规划广泛征求国家部委、专家学者、人大政协及全市各级部门的意见建议,加强公众参与,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专门研究控规成果,主要市领导亲自上手,针对各方反馈的意见建议组织对规划成果进行了精细修改和反复打磨,先后召开百余次工作推进会,进行了9次重大修改,文字修改量近3万字。
2018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审议了城市副中心控规。12月27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标志着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
2
编制过程突出专家领衔、部门合作、
区域协同、公众参与、改革创新、科学决策
编制过程经历了漫长艰苦的五年,但参与编制工作的各方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通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区域协同、公众参与、改革创新、科学决策,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
01
坚持专家领衔
专家评审设计方案和研讨现场
广泛汇聚国内外顶尖智慧,让城市副中心控规成果更加科学、合理。在城市设计方案征集阶段,各团队分别由规划、建筑界的知名大师和知名专家教授领衔,其中有两位普利策建筑奖获得者、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规划深化过程中,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艾奕康有限公司、东南大学等六家顶级设计单位共同参与,专门邀请了各领域权威专家以及30余家国内外高水平技术单位作为专家指导和技术支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召开了30余次专研讨会,吴良镛、杨伟民、李晓江、王浩、崔恺、吴志强、毛其智、黄文亮等院士、权威专家以及近200名各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为城市副中心控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各位大师、专家和所有设计团队的智慧,让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来谋划城市副中心的蓝图,形成一套高水平的规划成果。
02
坚持部门合作
燃灯塔地区效果图
建立多规划支撑、多部门协同的规划编制模式,一是充分发挥专项支撑作用,先期设立17项专项规划和15项专题研究,后续进一步补充十余项专题研究。二是坚持市区联动、部门协作,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统筹,23个相关委办局和通州区政府组成成员单位,根据责任分工分别组织开展专项规划和专题研究,积极参与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工作,进一步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努力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城市副中心的规划离不开各方单位的协调与配合,有力的工作组织让我们能更加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进程,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03
坚持区域协同
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放眼京津冀广阔空间来谋划城市副中心未来发展。城市副中心要处理好与河北雄安新区的关系,实现功能分工、错位发展,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还要处理好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的关系,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全面对接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规划,与河北方面协调对接约80余次,研究了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问题,并用单独一章来部署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04
坚持公众参与
城市副中心控规草案现场公告
通过多途径、多手段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建议,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优化完善城市副中心控规方案。
自2018年6月21日至7月20日,组织了为期30天的城市副中心控规草案公告工作,同步采用现场公告和网络公告两种方式,通过现场留言、网络留言、发送邮件和信件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经统计,前往现场参观的市民人数达15076人次,公告期间共提出约1900余条意见建议。
其中,最长的意见共3455字,饱含对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关切;年龄最大的市民是一位90岁的老人,感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通州已旧貌换新颜”,希望“数十年后的通州将更辉煌、更美丽”;最小的市民年仅9岁,他希望“楼房不要太多,因为楼少了,就没有空气污染了”;还有些市民留下了“一树红花映碧水,万千荷花竞湖光。运河安静淌千载,潞城喜迎新华章”这样的优美诗篇,广大市民朋友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各自对于建设好城市副中心的期待和祝愿。
05
坚持改革创新
北运河岸线效果图(由北往南看)
在规划编制阶段,全面开展城市设计,贯穿于规划全过程,落实城市设计控制引导要求,推动城市副中心控规与各专项规划的全面对接与统筹融合,努力实现控规层面的“多规合一”。提前谋划规划实施路径与城市治理模式,从处理好政府规划引领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出发,重点加强政策集成与创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和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06
坚持科学决策
首规委研究城市副中心控规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中央单位支持指导,全市上下团结一致,有力保障了规划决策水平。
一是首规委全体会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会组织专题研究,有效指导了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
二是市委、市政府统筹组织和推进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工作,多次听取专题研究和重点内容汇报,市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文本修改。
三是市人大和市政协全程跟踪指导,多次调研和研讨城市副中心控规工作,组织代表和委员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对城市副中心控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规划国土”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