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什么样?七个关键词带你读懂
来源:人民日报
人口规模到2035年要控制在130万人以内,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0%左右,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30分钟可享有丰富多元的城市生活服务,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未来没有“城市病”……近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究竟什么样,规划绘就了蓝图。
批复提出,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是简单地造一个新城,而是要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和谐宜居之城。不一样体现在哪里?答案就在批复11条和城市副中心控规七章72条之中。七个关键词带你读懂。
关键词一城市愿景
——建设成为新时代的精品城市
规划批复强调,要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新时代的精品城市。
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建设?根据规划可以得出结论:就是通过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努力把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成为首都的一个新地标,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
这与规划中“打造三个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一致的。规划规定: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未来将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二城市规模
——到2035年控制在130万人以内
规划规定,在规模和结构方面,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用地、建设规模,优化人口与用地结构。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筑规模约1亿平方米。
同时,坚持以舒适宜居为标准,兼顾城市效率与城市品质,将城市副中心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以内。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0%左右,同时划定约9平方公里战略留白地区。
关键词三居住环境
——构建5—15—30分钟生活圈
规划明确了“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布局。以“一带、一轴”作为城市基本骨架,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将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街区)作为生产生活单元,推动集约紧凑组团化发展,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同时,结合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构建5—15—30分钟生活圈,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30分钟可享有丰富多元的城市生活服务。
关键词四城市特色
——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
规划提出,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
一是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营造自然宜人的滨水环境,促进滨水空间回归居民生活。
二是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建设大尺度生态绿化,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
三是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构建“一河三城、一道多点”的整体保护格局,重点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分类实施通州古城、路县故城、张家湾古镇三座古城保护等。
关键词五没有“城市病”
——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规划提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绿色出行方面,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坚持公交优先,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新建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
职住平衡方面,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动态调节住房供给,促进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环境治理方面,坚持源头减排、过程管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强化政府、企业、社会共治,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关键词六城乡一体
——引导小城镇特色化发展
规划提出,分类引导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推动建设宋庄艺术创意小城镇、潞城生态智慧小城镇、张家湾文化休闲小城镇、台湖演艺文化小城镇、马驹桥科技服务小城镇、西集生态休闲小城镇、漷县文化健康小城镇和于家务科技农业小城镇。做好永乐店新市镇的战略预留。
目标是形成城市副中心—亦庄新城(通州部分)—镇—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体系,塑造和谐共融的城乡空间形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体系,协调推进小城镇和新市镇建设,建设舒朗有致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七区域协同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
规划明确,要推动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规划提出把区域协同发展作为“城市副中心质量”的内生动力,坚持“一盘棋”谋划,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及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向廊坊北三县延伸布局。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吴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