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公布 克隆猴入选

原标题: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公布 克隆猴入选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俊)日前,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世界首例克隆猴、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入选。

克隆猴“中中”和“华华”。来源:Cell杂志封面

回望2018年,生命科学领域涌现了不少新的成果,此次被评选为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的有:天然免疫应答与炎性反应的新型调控机制、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构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出生、母源因子Huluwa诱导脊椎动物胚胎体轴形成、中国被子植物区系进化历史研究、脑内新型谷氨酸合成通路参与学习记忆研究、新型可遗传编码神经递质荧光探针的开发、灵长类动物发育和寿命调控关键通路获揭示、疱疹病毒的组装和致病机理研究、多维基因组学大数据指导下的继发胶质母细胞瘤精准治疗。

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构建

真核生物细胞一般含有多条染色体,例如人有46条,小鼠有40条,果蝇有8条,水稻有24条等。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研究团队以天然含有16条染色体的真核生物酿酒酵母为研究材料,采用合成生物学“工程化”方法和高效使能技术,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简约化的生命——仅含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该研究表明天然复杂生命体系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变简约,甚至可以人工创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这是继上世纪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tRNA之后,中国学者再一次利用合成科学策略,回答生命科学的重大基础问题,为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出生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实验动物。由于可短期内批量生产遗传背景一致且无嵌合现象的动物模型,体细胞克隆技术被认为是构建非人灵长类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最佳方法。

自1997年克隆羊多利被报道以来,虽然有多家实验室尝试体细胞克隆猴研究,却都未成功。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孙强和刘真研究团队经过五年攻关最终成功获得两只健康存活的体细胞克隆猴,从而实现了该领域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该技术将为非人灵长类基因编辑操作提供更为便利和精准的技术手段,使得非人灵长类可能成为可以广泛应用的动物模型,进而推动灵长类生殖发育、生物医学,以及脑认知科学和脑疾病机理等研究的快速发展。

中国被子植物区系进化历史研究

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近三万种有花植物,现存物种和区系的起源、演化与分布规律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之端研究团队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重建了中国被子植物生命之树,发现约66%的属在中新世早期(2300万年前)之后出现,中新世是中国被子植物多样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结合140余万条物种分布数据,科学家发现中国东部和西部区系进化历史截然不同,海拔低、森林繁茂的东部为古老属提供了避难所;海拔高、地形复杂的西部成为年轻属的快速分化中心。

该研究明确了中国被子植物属级和种级水平应该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填补了中国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中缺失的一块,即生物多样性不仅要保护物种丰富度,而且要保护系统发育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建设要充分考虑区系的演化历史,这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脑内新型谷氨酸合成通路参与学习记忆

谷氨酸在大脑内具有参与细胞内蛋白合成、能量代谢以及兴奋性神经信号传递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其生物合成途径的发现对于了解大脑工作机理以及探索相关疾病发生机制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伟研究组和黄光明研究组合作,依托自主开发的单细胞质谱技术,发现了一条脑内谷氨酸生物合成的新途径,并成功解析了该谷氨酸合成途径在日光照射改善学习记忆中的作用机制。该研究是自上世纪70至80年代之后,再度在大脑内发现新的谷氨酸生物合成通路,对该通路的深入研究则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于脑内谷氨酸生理功能的认知。

新京报记者 王俊

见习编辑 侯佳欣 校对 王心

相关阅读:
两药企联手哄抬扑尔敏价格致感冒药断货 被罚千万 刘德华七场演唱会取消后,主办方申请年底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