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激发澎湃创新力 培育壮大新动能
制图/聂丹
作为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我市一度遭遇严峻挑战:支柱性产业优势遭遇巨大挑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济指数下滑,工业增长乏力、数字堪忧……产业结构单一怎么办?产业竞争力下降怎么办?企业主体发展后劲不足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成为聚焦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契机。站在新的发展节点,承担着巨大发展压力的长春人认识到,解放思想是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绝不能只解放在头脑里,必须通过大讨论找到真短板、凝聚新共识、解决在行动。
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我市进一步把解放思想的落脚点聚焦到全市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发展质量不高、内生动力不强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上来,用解放思想的新成果,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提速,大力发展本土特色新兴产业,驱动光电信息技术、生物和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产业发力,为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发展动能。
“双20”增长做强新产业
前不久,位于经开区的吉林省吉客现代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000台套(件)工业机器人项目投产,预计3年内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2亿元。这家公司计划未来3~5年打造国内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占据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主导地位。而这只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市以创新驱动带动产业转型发展,聚焦汽车、轨道客车等优势支柱产业,围绕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科研院所力量,推进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共享技术成果,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大数据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实现“双20”增长,即产值预计增长20%,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有望提高1个百分点,接近20%。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果,源于市委明确把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各地各部门紧盯目标、狠抓落实,有力推动市委决策落地生根。政府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改革创新力度,准确研判国家政策导向,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我市构建了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体系,规划建设了15个新兴产业园区,扎实推进创新创业,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热情,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服务业增速连续高于一产、二产,实现了总量、占比、效益“三个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对就业结构的调整和拉动能力明显增强。
300户“小巨人”积蓄新力量
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值从1亿元到5亿元,用了不到1年时间。“赶上了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将‘小目标’定大一些:未来3年,生产线达到800条,实现产值15亿元。”该公司总经理王瑞光说,在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下,希达电子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国际领先LED显示与照明生产技术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商品的主要消费者,抓住企业创新这一核心,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培育壮大新动能。我市加快实施“一二四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和技术合同成交大发展、大提速。2018年,全市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8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超过300户,比上年新认定户数明显增加,为全市经济发展积蓄了生力军。
对“小巨人”企业不能一“认”了之,各级政府必须俯身当好“服务员”,帮助“小巨人”企业增强内生动力,加快创新步伐。为此,我市积极构建培育体系,落实培育政策,开展宣传培训,强化检查督导。同时,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长春市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通过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给予后补助资金支持,调动基层培育和企业申请认定的积极性。
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小巨人”,是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坚力量,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其对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激活创新创业具有重要作用,更将成为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落实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25亿元投融资助推新创造
2018年,我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中力量抓重大创新项目。聚焦汽车、轨道客车等支柱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编制印发《2018年度长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组织实施了科技创新“双十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科技创新环境优化计划、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点建设专项、科技金融建设专项和地院(校、所)合作专项等计划(专项、工程)。
创新热情被点燃了,创新成果出来了,还要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长春科技大市场应运而生,在创新要素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稳固的桥梁。我市不断加强技术转移交易,把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列入2018年度地区绩效管理考评指标,认定技术交易代办机构29家。2018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在2016年超过100亿元、2017年超过200亿元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预计能够达到3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0%以上。加强科技金融结合,长春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围绕科技企业需求推出“科转贷”等科技金融产品,科技金融业务达到10余项,基本覆盖了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融资需求的科技企业。
我市还积极推进跨地区对口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以吉林省与浙江省建立对口合作机制为契机,积极推进与杭州、温州、舟山等地对口合作,统筹内外资源,加强与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互动链接,提升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体系。积极探索产业绿色转型新路径,着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传统产业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为牵引,通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发展。
7685件专利授权激发新活力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少,是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18年前9个月,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15175件,同比增长42.7%;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7685件,同比增长38.6%。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后补助专项的实施,也推动了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我市积极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工作,组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对接辅导,帮助企事业单位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我市开展专利保险后补助工作,对参保专利执行险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险的专利权人,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以提高我市知识产权维权的意识和能力。我市还完善了专利权质押融资政策措施,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银行和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为59户企业以专利权质押方式融资超过1.8亿元。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惟有不断解放思想,科技创新的活力才能竞相迸发。眺望新征途,我市还将继续以解放思想为改革开放的推进器,立足市情,把科技实力融入现代化新浪潮,破除因循守旧,主动对接前沿,靠科技创新使发展的动力澎湃不绝,为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集聚新的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