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浙”里的乡村凭什么获联合国点赞?
青山绿水
村美人和
安静而富饶的浙江
成就了一群又一群人对乡村的向往
浙江省的山村美景
然而
这样美好的浙江乡村
在15年前可谓是污水横流、垃圾围村
大家自嘲是坐在垃圾堆上数钱
躺在医院里花钱
村里没有垃圾箱
厨房没有排污水管道
鲁家村的裘丽琴每天要拎着厨余废水
走到很远的地方倒掉
而今年
在美国联合国总部地球卫士奖颁奖仪式上
裘丽琴激动地说
“我是浙江农村一名普通妇女,
家里开门是花园,全村是景区”
视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李帛尧 张胶
从污水横流到绿水青山
浙江农村的这场巨变
源自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
亲自部署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今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给了浙江省“千万工程”,评语是:“千万工程”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当年困境:村里太臭了女朋友带不回来
2002年前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可是,农村生态环境差,污水多、垃圾多、苍蝇蚊子多,老百姓的怨气也大。
嘉兴市海盐县青莲寺村居民委员会主任王陆军:全村年出栏生猪10多万头,一头生猪的排泄物约相当于五至八个人的排泄量,猪粪、猪尿导致全村22条河道淤积发臭,鸡鸭和狗直接在河上走。
养猪大户陆建明:青莲寺村“臭名”远扬,出去办事一身发臭遭别人嫌弃,家里请客都没人来,村民们办酒席上菜后,上面飞来一层绿头苍蝇无法下筷子,姑娘们也不愿意嫁到这个村来。
在浙中浦江县,密集的水晶加工作坊产生的玻璃晶体悬浮物和废渣,使全县出现了462条“牛奶河”、577条“垃圾河”和25条“黑臭河”。
浦江县县长丁政:村里到处是被污染的水,河道里飘着各类垃圾像“万国旗”般,流出县域的断面水都是劣五类。
浦江县平湖村村民陈利群:江水整年发出恶臭味,十多年没有亲戚朋友愿意来往我们村了。
在农村听到最多的是,在城市打拼的小伙子们经常同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说,过年不回家了。
因为村里太臭了,女朋友带不回来。
变革:不让老百姓出钱,改变生态环境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作出了“建设生态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两大战略决策,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的环境面貌和发展方式。
改变固有的困境谈何容易?
因为关停水晶产业,建光村成为浦江有名的上访村。迎着村民反对的声音,浦江县在2013年打响了五水共治的“第一枪”。
1000多名县乡干部组成工作组、巡查队、突击队,一举消灭县域内各类“牛奶河”“垃圾河”,拆除违法建筑1.8万处,成为浙江省首批基本无违章建筑县。
通济湖边的浙派民居
为了改变脏乱差的环境,鲁家村花2000元请了一支由村民组成的保洁队伍,用7.5万元清运村里堆积了几十年的垃圾,这些资金后来由上级政府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了村里。
浙江省研究“三农”问题的资深专家顾益康表示,不让老百姓出钱,改变农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推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始终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战略出发点。
同时,政府下发了“禁止农村散养生猪”的通知。起初,老百姓对此颇有抵触。全省因势利导,把生猪请出农民的生活居住区,专门安排到规模化养殖、工业化治理和达标排放的饲养园区,并且,对停止养猪的农民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
嘉兴市海盐县养猪大户的女儿陆林婷站在家门口,这里曾是连片的猪舍。
看到政府的决心后,养猪大户陆建明拆除了6800平方米的猪舍,转行当起了百合美家庭农场主。
而那些破旧不堪的牛栏猪舍,摇身变成了风韵十足的“画廊”、“牛栏咖啡”、“猪栏茶吧”。
实干:3000多万名农村居民受惠
如今,走在村子中,放眼望是一片绿色,抬头看是满天白云,水乡清新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浙江省建光村的村民在户外休息
水更清了,山更绿了,乡村文明了,生活也富裕了。浙江的乡村终于“活”了过来,村民们笑得拢不住嘴。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以淼:浙江不刻意追求GDP的增速,宁可增长速度慢一点,也要为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生态环境的保护留下足够空间
稳步推进的“千万工程”不仅极大地带动了浙江的经济发展,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回乡创业。农村青年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年轻人回到家乡大有作为。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浙江的2.7万个村翻开了新的篇章,3000多万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4月,联合国及其环境规划署有关官员走访了浙江的村镇后表示,“在浙江浦江和安吉看到未来中国农村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乡村的模样”。
作者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剑平
责任编辑:王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