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医院客串爱心“中介” 让贫困患儿获千万资助
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孩子患上重病,对一个家庭而言是沉重的打击,贫困家庭更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对此,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医务人员当起了爱心“中介”,帮助贫困家庭寻找社会慈善资源,今年,已为近300名患儿对接了近千万的资助。
藏区重症新生儿进京获救
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首儿所”)志愿者服务部主任杨学静的微信里,还存着小阿布(化名)的图片:刚出生没几天的新生儿有着深色的皮肤、大大的眼睛,是个漂亮的藏族孩子,但肚子却不正常鼓起——他患有先天性食管闭锁。
今年年初,首儿所重症科一名援藏医生在当地发现小阿布的情况后,帮助其转进首儿所普外科进行治疗,随后,普外科的冯大夫发现小阿布家庭贫困,便找到杨学静,询问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分担小阿布家的经济负担。
小阿布最终因此获益,杨学静寻找到了合适的慈善组织和公益项目,为小阿布提供了7万多元的资助,解决了近1/3的治疗费用。小阿布治疗顺利,手术成功后便回到了藏区。
小阿布这样的患儿并不少见。作为知名的公立三甲儿科医院,首儿所要接诊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重症患儿,其中就有不少家庭经济困难,难以负担高额的医疗费用,甚至有的因此放弃治疗。针对这一现状,2017年,医院开始尝试寻求社会资助,为贫困患儿与社会爱心间“架桥”。
明年将扩大资助病种范围
杨学静介绍,在上海等地,一些儿科医院专门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从事资源对接工作,首儿所也借鉴这样的方式。去年,医院为此专门出台了对贫困患儿的资助管理办法。医院临床一线的护士长、主任成为贫困资助的联系人,将一线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医院也整理出了贫困病例更多、治疗费用更高的病种,前期调研结束后,志愿者服务部开始寻找可靠的慈善组织等社会机构,进行“精准扶贫”的工作。
哪些患儿是资助对象?杨学静表示,目前,血液病、先天性出生缺陷等四五十种重症疾病都纳入了范围内,如果患儿的确来自贫困家庭,能提供相关证明,医院就能为患者申请资助。今年,首儿所已经帮助近300名患儿申请到了总额近千万的资助,这些款项将直接进入到孩子的住院账户中,专门用于孩子的治疗。
虽然有不少患儿受益,但杨学静表示,这一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社会上愿意进入的资本很多,但很多并不那么“纯粹”,这让医院对合作方的选择十分谨慎。此外,很多慈善项目容易受到社会热点的影响,在特定的时期对某一特定病种更为“热情”,但未必和真正的临床需要贴合,需要专业的引导。
“我们正在和一家合作过的机构谈。明年希望能进一步扩大资助的病种,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她介绍,此外,医院还打算深入贫困地区,为当地提供义诊、科普等专业帮助,以助力实现精准扶贫。
新京报记者 戴轩 见习编辑 于音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