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学习小组:“一刀切”这样的懒政得治

原标题:[学习新语]“一刀切”这样的懒政,得治!

[学习小组按]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一刀切”的问题有过很多深刻论述:

关于供给侧改革,他说:“做减法不能‘一刀切’,要减得准、不误伤。”

谈维护农民权益,他说:“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他说:“明确具体任务和推进措施,不能大而化之,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对民营企业执法过程中,他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执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

执行政策过程中的“一刀切”问题,让很多干部群众深恶痛绝。对上级政策不加思考、不切合实际地机械落实,其实是变相的“懒政”。今天小组试着从看“病灶”、察“诱因”、开“解药”三个方面论述,希望能够启发组员的思考。

前几天,小组也邀请了100位组员和专家学者临时组了微信群,见招拆招,进行了深入交流,碰撞出了很多智慧,相关内容,请看今天的二条推送。

从环保执法的“先停再说”,到去产能、去杠杆的“一关了之”,从扶贫攻坚的“撒胡椒面”,到教改、医改的“削峰填谷”,形形色色的“一刀切”由来已久,企业和群众对这不分青红皂白、简单粗暴的“懒政”也诟病已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严厉批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执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不久前,生态环境部专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近期审计署也表示整改少缴或欠缴养老保险“不宜一刀切”。

应当讲,比起“干打雷不下雨”的落实难,“一刀切”还算有所作为,对于共性、普遍性明显的问题效果尚可,但是距“会作为、善作为”的治理标准还相去甚远。那么屡禁不止、甚至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不负责任的“一刀切”,诱因何在?出路又何在?

病灶

违背政策初衷。以宏观调控为例,问题往往是出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省市县有意无意的层层分解使政策缩水、打折。邓小平同志讲“宏观调控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就是为防止“央地博弈”。但实践中,“说了算”的强力又可能让地方走向另一极端:从“层层分解”转向“层层加码”,从挑食的“选择性执行”到照搬的“囫囵吞枣”。无论哪种,“一放就乱”和“一抓就死”都背离了民主集中制,都曲解了、削弱了党中央集中统一的权威领导。

损害群众利益。搞“一刀切”的地方习惯用“上边定的”“文件上写的”“都得这么办”来当挡箭牌,无视群众具体诉求。比如某地以“强制禁煤”方式推行清洁取暖,严重影响群众温暖过冬。再比如有的地方殡葬改革,不问观念习俗和接受程度“一律实行”,引发了强烈反弹。先“紧”、后听风不对再“松”,反复折腾,消耗的不仅是有形的资金、资源,更有政府部门无形的公信力。互联网时代的复杂舆情下,很容易埋下治理隐患“不定时炸弹”,即为“高级黑”。

归结起来,我们讨论的“一刀切”不是应不应该严格执行,指的是本该由各级地方政府“创造性执行”,但却没有那样做,是另一种变了形、走了样、离了谱的落实难。

诱因

“完美行政”的无形助推。中央大政方针重在“大”和“方”。“大”是管全局,从宏观整体出发,或对某一问题专项整治;“方”是把方向,无论制定实施还是监督反馈,都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不可能事无巨细管到“最后一公里”。中国太大了,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任何顶层设计都离不开基层政府的“创造性执行”。但在同时,不少基层目标追求完美,但手段过于粗糙,调查研究很多,走形式、走过场习以为常,从决策到落地的过程严重缺乏科学性。

“原样转发”的官僚主义。笔者在基层调研时,有县里干部反映“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变形常出在地市,省里下达中央的要求、市里几乎是“二传手”,少有市直机关具体分解安排。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及其差异化、个性化,恰是在地市层面开始明显分化。比如,同一省内有工业大市,也有的农业占比仍较高;有的富裕起来难在环保,也有的相对落后还要抓扶贫。至于到县一级主体,则是“五脏俱全”的最后的层级,乡镇内部的差别很有限,重在执行市级指标指令。

“成本-收益”的加剧扭曲。基层干部不容易。干得好,也是拿固定工资,没额外奖励。但凡出了一点纰漏,哪怕形式纰漏,扶贫的卡片少填了一份,督查的企业少签字一家,便会受到严厉苛责。有的督查只重形式、轻内容,而不问是“软着陆”还是“硬碰壁”。有的干部抱怨,驻村离城区非常近,公安、消防正常职能很便捷,为完成任务硬从机关抽干部,一次住一个月真没必要!人手总共那么多,再加上“条”“块”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只能疲于奔命、应付。

解药

分类先行。“分类学”是区分事物类别的重要科学,多用于图书管理和生物学中,在“大数据”“云计算”日趋成熟的当下,对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大有裨益。以房地产调控为例,不同区域、城市的信贷、土地、人口的情况复杂,压根不存在量到底的一把尺子。分类后要给予一定政策空间,允许地市一级自由裁量、因城施策。当前,须尽快形成一整套新的、“以质量高低论英雄”绩效评估体系,在高质量发展前提下,让各地市在一定弹性范围内“便宜行事”。

机制为重。“治大国如烹小鲜”,成功决策离不开“几上几下”,广泛听取特定群众、企业等各方意见,有些情况还要建立试点和反馈机制,包括引入智库、外脑辅助定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把握宏观调控的度”,对“度”的精准把握,同样要在决策的效率及科学性之间构建“机制化的平衡点”。在国家规划、中央调控的宏观指导下,省一级更多对政策传达、督办负责,市一级更多在分解和优化上下功夫,县乡干部就要挨家挨户盯着落地、见效。

“敲黑板”总结:终结“一刀切”、精准“切一刀”,首先要承认基层多样化客观事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科学分类和机制化建设,鼓励各地市因地制宜、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对基层干部要严管也要厚爱,严格区分“三种情况”以支持他们的创新和试错,从而把握好大国治理的动态平衡术。

作者/井桥夕

责任编辑:张玉

相关阅读:
广汽集团2018年销量预计增幅超7.4% 一线房价要涨?深圳有开发商1月起每套涨价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