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耶鲁大学联合创新工场 300年“人文+创新”积淀助力企业家转型升级

原标题:耶鲁大学联合创新工场 300年“人文+创新”积淀助力企业家转型升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对于企业家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您也许会说,需要投资人慧眼识珠的“雪中送炭”,或者召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路者”奔赴茫茫戈壁滩来一次重生之旅,激扬斗志,互相打气。经典的“方法论”认为,此时,最需要企业家苦练“内功”,但多数练“内功”都囿于优化战略、迭代产品、盘整市场等传统“招数”上。

过去几天,网络流传着一份华为掌门人任正非的内部信,他恳切地寄语华为人:要“学点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创投领域深耕近十年的创新工场,自2018年以来,就联合美国“常春藤”名校耶鲁大学管理学院,以“人文+创新”的名义,为中国企业家们开启一段别样的“顶级大学人文积淀+全球领导力经典课程+前沿科技趋势”学习之旅,重塑创业服务的全新价值内核。

“耶鲁创新学者”项目一期学员(部分)合影

第一堂课直面“死亡哲学”,科创时代呼唤“人文”魅力

今年3月26日,春寒料峭中,位于美国纽黑文的耶鲁大学校园内迎来了一批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和传统产业企业家,他们就是耶鲁管理学院和创新工场联合推出的“耶鲁创新学者”一期班的学员。截至2018年12月1日,他们完成了来自耶鲁各学院26位顶尖教授28门课程的学习,并参与了中美两国商界知名机构和企业的拜访和交流,最终将于明年3月获授耶鲁大学颁发的“耶鲁创新学者”和“耶鲁国际成员”双重身份证书。

在新经济创业浪潮中涤荡数年的海归理工男刘志坚,便是其中一员。他告诉记者,“耶鲁创新学者”上的第一堂课便是耶鲁大学非常知名的Shelly Kagan教授的“死亡”哲学,这让过去数年满脑中时刻不停思索着如何“求生”、“求变”的他来说,意外之余,“心一下子静了下来”。

作为耶鲁大学蜚声世界的经典课程之一,死亡哲学启发了很多人关于“生与死”的深层思考,但对于企业家来说,则多出如何看待企业存与亡的超然心态,刘志坚感触良多。而在接下来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二十多门学科学习中,他更切身习得了关于个人成长和做企业的底层逻辑,这种醍醐灌顶的力量过去从未体验过。

“耶鲁创新学者”第一堂课:耶鲁大学哲学教授Shelly Kagan的死亡哲学

刘志坚对记者坦言,他过去三十多年的求学和创业经历,路径都聚焦于科技和金融领域,周遭都被这一领域的人和事围绕,创业多年后他越来越感受到需要多元化拓宽自己的人生“边界”。

申请参加“耶鲁创新学者”项目之前,他考察了中国、美国甚至欧洲一些知名商学院MBA/EMBA的课程,发现它们都有着共同之处——经典有余,创新不足。“对于我们这些在新经济浪潮洗礼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创业者,真正需要吸取的是经典中有创新的东西,”刘志坚说,“耶鲁创新学者”课程设计中,贯穿的“人文”力量,最为他们这批新经济中从事技术流的产品经理所受用。

耶鲁管理学院创业副院长Kyle Jensen的创新课程,学员们分组搭建一个创新城市

正如任正非对华为未来使命的冷静反思,对于正在日渐崛起的国内新一代企业家来说,或许更需要在技术之外,来一场触达心灵的人文洗礼。

刘志坚对此也感同身受。他对记者表示,参加“耶鲁创新学者”计划之前,作为创始人的他,发现企业有段时间更聚焦市场开拓,对如何做出更好的产品则疏于关注。而在耶鲁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悟出,真正伟大的企业都越来越注重产品,特别是更具人文情怀和思想价值的产品,才可能经久不衰。

于是,在结束耶鲁校园的课程学习回国后,他就带着公司创始团队调整战略,大刀阔斧地开启了对于公司所专注的金融科技产品的升级迭代。而正是这一抉择,如今正为他的公司打开新的发展局面。

《大国的兴衰》作者、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兼国际安全战略研究所主任Paul Kennedy授课

用最懂新一代创业者的方式,为其插上耶鲁“人文殿堂”的“翅膀”

据记者了解,在“耶鲁创新学者”项目一期学员中,有45%是C轮融资以后的先行者/准先行者互联网创业者,55%是传统产业企业家。行业覆盖互联网及人工智能、金融、制造、房地产、媒体等多个领域,不远的未来,他们都有望快速崛起为拥有国际视野和全球领导力的新一代商界领袖。

“耶鲁创新学者”项目对传统产业企业家颇具吸引力。在此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创新工场首席运营官/合伙人陶宁看来,国内的传统工业制造业都在谋求转型升级,这也要求传统企业家积极谋划转型,比如如何发掘和对接国内新兴产业的资源和平台推动企业动能转换,如何拥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引领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如何引领企业转型用全新模式打造未来50年,这些都是传统产业企业家必须面临的课题。

正是基于此,“耶鲁创新学者”项目从一开始就将招生对象锁定在希望寻求转型和创新突破的传统产业企业家和希望提升国际视野及领导力的互联网新兴经济创业者两个群体,为的就是提供一个“窗口”让传统产业企业家了解和走向世界,同时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和新一代创业者之间交流碰撞出火花。

一期学员,从事智能制造行业的智伴科技创始人王不凡就对记者表示,他所创办的公司,目前正需要和最前沿的国外技术、市场、人文教育行业交流,并为全球化提前做准备。“这个项目让我可以更好地梳理企业发展,对接全球资源和市场,并且在自己底层知识逻辑层面打好基础,同时在与同期学员们的交流中,一起持续拓展视野并加强合作”。

而历经“耶鲁创新学者”项目一期学习的新一代科技创业者,同样收获良多。在他们当中,都有着几乎一致的身份认同,那就是“产品经理”的思维。在刘志坚看来,“耶鲁创新学者”项目是一项吸取各家精华的创业服务创新产品,而这一课程的设计者们本身就是出色的产品经理,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抓住了目前大环境下新一代创业者的需求“痛点”。

陶宁对这种说法十分认同。据她介绍,创新工场成立近10年来,已经投资和服务了国内外超过300家的创业企业,他们很多都聚焦于当前的前沿科技领域,可谓积累了对新一代创业者的深厚理解。

从去年开始,陶宁就带着创新工场负责投后管理的资深团队开始思索如何给他们每天都在接触的“产品经理”们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创业服务项目,能在陪伴他们成长过程中增添一份动力。

在瞄准“人文素养”的需求痛点之后,陶宁就开始寻求如何将这一理解嫁接到最适合的载体之上,有着300年历史沉淀、被誉为“人文殿堂”的耶鲁大学成为最佳之选。于是,她找到了同为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校友的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助理院长李秀玲,两人一拍即合。很快,由两人担纲“产品经理”的“耶鲁创新学者”项目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

陶宁表示,“耶鲁创新学者”项目采用30人精英小班授课,为的就是让项目落地后能收到实效,学员们能真正收获“有用之用”,“现在看来,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后,初衷基本都实现了”。

在产品设计上,该项目每期历时两年,授课老师100%是耶鲁大学最杰出的教授,85%的课程在美国耶鲁大学本部上课。“一些在北京的课程模块,我们也会协调校方将耶鲁的教授邀请到北京亲自授课,让学员对于耶鲁的人文精髓都能充分吸取。”陶宁表示。

整个课程模块中,实地参访不可或缺,却又务实求精。学习期间,学员们参访了纽交所总部、美国新闻集团,以及国内的小米集团、京东集团、旷视科技等前沿科技及知名公司和机构,还前往哈佛大学、MIT麻省理工学院、西点军校等标志性机构参访,让学员们的脚步尽可能深入到商、学、研等各个层面。

学员参访纽交所、新闻集团、小米集团、京东集团、MIT(麻省理工大学)等

为确保及时反馈改进“用户体验”,项目管理团队在每次授课和参访结束后都和学员一对一收集课程打分及心得体会,随时根据学员的切身需求进行调整优化。

而身为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高管培训系列项目的主管,也是“耶鲁创新学者”项目耶鲁方面的负责人,李秀玲也不无感慨道,在她过去负责的众多高管培训项目中,收到最多的反馈是希望长期到耶鲁大学沉浸其中踏实地去学习一些东西,而非短期走马观花式的游学。而“耶鲁创新学者”项目则针对性地化解了这一问题,也更符合耶鲁大学校方的初衷。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课堂外的著名企业、智库、政府机构实地调研,还融入了耶鲁大学具有浓厚传统的文化、艺术、体育项目,比如校园音乐会、赛艇、橄榄球等,真正实现了“沉浸式学习”。

为了保证学员体验,耶鲁管理学院单独为“耶鲁创新学者”项目安排了学术主任,由耶鲁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DavidBach教授担任。为了最大程度地考虑企业家的工作,课程时间安排切割成每次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另外,作为培养全球商业领袖的目标,该项目横跨欧亚美大陆,不仅仅只有在美国和中国的教学,还特别加入欧洲游学选修模块,游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并在牛津大学、法国Insead学院等顶级管理学院学习交流。此外,所有课程皆配备中英同声传译。

值得一提的是,“耶鲁创新学者”项目从设立开始,就积极争取到了为结业学员颁发“耶鲁创新学者”、“耶鲁国际成员”双重证书。关于这一“双重证书”的含金量,李秀玲解释道,“耶鲁创新学者”是耶鲁管理学院在“世界学者”项目之外,特别针对此次项目学员单独设立的重量级称号。而“耶鲁国际成员”身份认证,意味着学员正式进入顶级管理学院校友圈,享有由耶鲁管理学院和耶鲁校友协会授予的各种权益,包括成为耶鲁校友协会的成员、进入耶鲁校友通讯录、参与校友活动等。这是国内目前唯一能授予“耶鲁创新学者”及“耶鲁国际成员”双重身份证书的顶级国际管理学院项目。

刘志坚对记者表示,作为在创业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能沉下来在有着历史底蕴的学堂中回炉再造,而且还能以“学生”的名义和一群同样“在路上”的志同道合者体验另一种味道的“并肩作战”,的确难能可贵。

一期学员、VIPKID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张月佳也对记者表示,“‘耶鲁创新学者’项目的课程是人文与创新领导力的结合,尤其是哲学、历史、政治、艺术等人文课程让我印象深刻。一期的同学们背景很多元,来自传统行业、金融、互联网、教育等好多领域,彼此之间交流沟通氛围很友好,经过一年多的相处同学感情很深,也推动了很多合作。”

再过3个月,刘志坚、张月佳和他们的同学们即将在耶鲁大学迎来“耶鲁创新学者”一期的结业仪式。2019年7月份,第二期班新学员也即将到来。刘志坚提到此略显激动,他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耶鲁创新学者”能生生不息地壮大为一个群体,成为中国企业家们最具影响力和人文精神的标杆力量。

可以想见的是,创新工场和耶鲁管理学院碰撞出的这一“火花”,也有望承担起独特而又深远的使命,赋能中国的传统企业家和新生代创业者群体以更具国际视野和全球领导力的姿态,推动中国的民族企业走向世界。(作者:张铭阳)

相关阅读:
贵州通报多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 国际环保行业知名品牌 “快霸Kuarbaa”强势入驻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