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哈市国有企业精彩“破局”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哈市国有企业精彩“破局”

哈轴集团员工收看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会。

2018年11月17日,哈空调“三项制度”改革经验报告会召开

从拥有经营自主权到承包经营责任制,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产权制度改革,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脚步,哈市国有企业破除利益坚冰,明晰不同阶段的改革“路线图”,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在改革、探索、实践中,一步步发展壮大。

2003年,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哈市国有企业自此有了监管部门。15年来,在市国资委监督管理下,市属国有企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围绕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近年来,哈市国有资本运行质量显著提升,并在推进脱贫攻坚、参与民生工程等诸多方面彰显着国有企业责任担当。

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引资混改

多领域进行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

哈轴集团高速运转的磨超生产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深化国企改革作为加快哈市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在企业整合重组、完善国资监管、推进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不断推动市属国企提质增效、做大做强。

市国资委和各出资企业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国企改革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创新突破,在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引资混改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并取得积极进展,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展现了哈市新时代国资国企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

企业重组、股权多元化

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激发企业活力

2013年9月26日,哈尔滨地铁正式通车运行。

据市国资委统计,截至2018年10月末,国资出资企业资产总额4596.8亿元,所有者权益2480.2亿元。

近年来,哈市各国资出资企业集团紧紧国绕“三篇大文章”,推动国有资本向省、市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集聚。依托深哈对接项目、央地合作项目、军民融合项目,市国资委着力推动国有资本在绿色食品、文化旅游、高端装备等方面进行战略投资。

着眼于打造实体产业集团、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三类企业集团,市国资委加大集团之间重组及同类资源跨集团整合力度。哈工投集团通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控股企业产能同比下降25%。哈住建集团通过运作养老、酒店、超市等经营转型项目,盘活存量房产15万平方米。哈药、哈轴等集团通过内部调剂等方式,实现了房产、设备、积压物资等闲置资产的变现或再利用,为提高有效供给腾出空间。哈创投集团、哈建投集团等企业集团都保持了良好的运营态势。

完善政策体系、推进改革速度

混改攻坚形成国企改革强力推进态势

哈尔滨三环印刷包装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专利产品全国同行业领先。

紧紧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去年以来,哈市全面打响国企混改攻坚战,在全市层面形成了国企改革强力推进态势。

——完善“1+N”政策体系。在已经出台“1+5”文件即《关于深化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市属国有控股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等的基础上,根据改革推进情况,进一步梳理出台其他配套政策,《哈尔滨市国资委出资企业公务用车改革工作方案》正式出台,同时,即将出台“僵尸企业”处置、资本布局调整、投融资监督管理办法3个《意见》;国资委转变职能方案、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等两个政策文件也在酝酿中。

——加快改革推进速度。按照“全面启动,三年完成”的改革时间表,推动各企业集团对改革整体方案进一步细化完善。市国资委成立8个督导服务组,深入到各出资企业集团开展专项督导服务。落实企业改革主体责任,将国企改革工作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具体加扣分标准,形成“干事者得,干成事者多得,少干事者少得,不干事者不得”的奖惩机制。

——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开展经理层和骨干员工持股试点。借鉴中国一重经验,深化市属国企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近年来,“马迭尔”食品通过与北京奥奇乐公司合资开始走向全国;哈药集团完成人民同泰和三精制药资产整合;哈投股份、江海证券通过重组实现股本规模和券商评级“双提升”。自2017年8月12日,市国资委启动出资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来,共有87户企业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占列入混改计划115户企业的76%。

——重组整合效应持续彰显。通过破除利益藩篱,推动市属国企与行业管理部门脱钩,不仅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益,还极大激发了企业活力。目前,交通、建投等9户新组建的企业集团都保持了良好的运营态势,哈建投集团成立仅一年,工程总投资额比上年翻一番,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提升,重组效应得到了充分体现。截至去年底,市属企业国有权益总额、收益额分别达到2011年的1.5倍和3倍。

——树立改革“新样板”。去年以来,市国资委多次召开国企改革推进落实座谈会,安排哈工投、冰雪大世界等企业从不同侧面进行交流介绍,促使各集团互相学习借鉴,启发改革思路。组织出资企业集团和8个市直部门负责人赴中国一重、北满特钢实地学习“三项制度改革”和“破产重整”经验。在此基础上,又特别邀请省国资委领导以及北满特钢负责人来哈,专门就北满特钢“破产重整”经验进行深挖细剖,形成“可操作、能推广”的改革模式和示范教材,以此指导和推动我市同类型国企改革实践。

发行境外债券、引入社会资本

市场化运作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

2018年8月10日,哈交通集团600台10.5米纯电动空调公交客车上线运营。

2015年至2017年,市国资委出资企业3年长期股权投资累计850.2亿元,总体基本保持在280亿元左右,增速平缓。

哈投集团抓住境内企业可以直接发行境外债券及美元利率处于历史低点的有利契机,运作发行境外债券,不仅进一步降低了融资成本,还扩大了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哈地铁集团采取BOT+EPC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和国家基金资本,我市地铁建设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同期开工的城市。哈东公司与上海戊禾信息公司混改成立哈陆港运营管理公司,目前已具备正式运营条件。哈西集团群力建设发展公司与黑龙江俄速通国际物流公司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哈城投集团所属6家企业增资扩股“挂牌”。

落实“两个责任”、开展巡察监督

营造风清气正的国有企业政治生态

哈轴集团数字化车间极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市国资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政治建设,强化“四个意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截至目前,市属企业集团已全部将党建工作纳入年度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各企业积极探索党委前置研究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方式,把党委领导融入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各个环节。

为全面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市属国有企业大力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充分发挥企业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深入开展巡察监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四风”突出问题;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政治生态。

不讲条件、奉献担当

担当履行国资国企社会责任

为担当履行国资国企社会责任,市属各企业集团积极投身民生建设,为城市建设、管理“添砖加瓦”。

哈东、哈西、哈大客专等承担区域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了国企完善城市功能的主力军作用。

交通、供水、排水、哈投等公益类企业,在解决市民出行、供水、城市内涝、弃管小区脏乱差、供热等问题上,不讲条件、奉献担当,树立了国企自觉践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良好形象。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勇挑重担,市国资委及出资企业定点帮扶13个村,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实施重点项目43项。市国资委以创新对口扶贫的方式,以“扶贫先扶志”为基点,历时半年走访、调查,为对口帮扶村编纂完成全市第一部以村为域的《巴彦新合村志》。不久前,市国资委还组织新合村小学百名学生赴哈尔滨大剧院、冰雪大世界、哈工业大学参观,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被《人民日报》报道。

国有工业改革发展之路

1978年至2002年,我市国有工业走过了漫长的探索发展之路。

●为国有工业增添活力的“放权让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在工业改革方面的方法措施是“放权让利”,让企业经营者拥有经营自主权并分享一定的经营成果。这一阶段的改革给“文革”后哈市百废待兴的工业经济注入了活力,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1978年至1985年8年中,除利润有所波动外,企业户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平均职工人数都逐年上升。至1985年,哈市国有企业451户,比1978年增加134户;完成工业产值71.2亿元,增长1倍;实现销售收入64.4亿元,增长1倍;年末固定资产净值44.1亿元,增长0.9倍;实现利润6.5亿元,增长0.7倍;职工46.39万人,比1978年增加13.89万人。

●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国企进入市场奠定基础

从1986年开始,参照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实行企业承包制。1987年到1992年,我市国有企业经历了以1990年为分水岭的两期承包制改革。

1987至1989年是我市国有工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三年。1987年在完善目标利润责任制的基础上,245户国有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经营责任制,1988年增加到377户,1989年增加到385户。改革面逐年扩大,分别为55.9%、87.9%、90.4%。三年内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58.4亿元,年平均增长19.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3.8亿元,年平均增长11.1%;利润总额17.1亿元,年平均增长11.1%。

1990至1992年生产、效益大幅下降,承包制弊端凸显。1990年完成承包合同和达到责任状规定指标的工业企业,约占实行承包企业总数的60%以上。但也从这年开始,我市国有工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992年虽然生产有所好转,但经济效益却大幅下滑。亏损行业集中在我市企业户数多的重点传统行业上,如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而此后的10多年里,国有工业生产、效益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在挑战与机遇中求生存的改组与改制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产权关系明晰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一个特征。即通过公司制改组改造,建立规范的现代化企业制度;通过组建集团,发展一批大型跨国公司;通过破产兼并、资产重组,优胜劣汰,国有企业改革在质上经历了一次大的飞跃。以哈医药集团等大型股份制企业为代表的股票上市拉开了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1996年由于原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我市国有企业户数达到832户,此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03年国有企业仅剩328户,40%的企业已经从国有企业队伍中退出,国企改制初见成效。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是国有企业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从职工人数上看,1994年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1994年起,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开始下降,2003年总数减少了近一半,由49.1万人减少到27.3万人,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取得明显成效。

●成果显著的3年国企改革攻坚战

2003年中央决定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首要任务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这个决定为我市国有工业经济振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04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构建新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现代产权制度。这标志着3年国企改革攻坚战拉开帷幕。

党的十六大以来,哈市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从2004年开始,国企改革全面推开,极大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哈市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性质定位为彻底、全面、规范、全新的综合配套改革,并进一步提出了哈尔滨市国企改革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紧紧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时机,围绕企业资产清、劳动关系理顺清、各种债务处理清的三个关键环节,实施“三清四联动”的改革思路,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这一轮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国有经济布局问题和企业产权问题,改革成效显著,国企改革攻坚计划基本完成。3年来哈尔滨市累计完成改制的企业达到1726户,理顺职工劳动关系67万人,其中完成职工并轨32.8万人,超过90%的国有企业完成改制。通过重点企业改制改组引进战略投资52.6亿元,转让国有资产收益达38.6亿元。

同时,各项配套改革的有效实施,极大地卸掉了企业包袱,精干了企业主体,使国有企业的主业更加突出,成本支出更加合理,企业负担明显减轻,直接推动企业改革与发展。在哈药、哈啤、哈量等重点改制企业的带动下,2006年,我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52.1亿元,同比增长38.9%;实现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3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攀升。

相关阅读:
中科院海洋专利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落户蓝谷 忻府区法院建立诉讼保全责任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