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精尖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高精尖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

用全市2.8%的工业用地规模,创造18%的工业产值;地均工业产值205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6倍;万元GDP耗能0.1361吨标准煤,是全市平均水平的40%……在北京,“产值高、用地少、效率高、能耗小”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代表了全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高水平。

建设26年,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块常被昵称为“北京亦庄”的土地,不仅是北京对外开放的窗口、建设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更在有限的空间内,聚焦国家战略,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了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亦庄经验”。

外资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1991年,北京确立了筹建“亦庄工业小区”的方案,提出要快速引进适合首都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周边发展。1992年4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破土奠基。

开发区的“起步区”是3.8平方公里的农田。1994年4月,几十家外企驻京代表被请进开发区,参加一场实地举办的招商说明会。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大幕由此开启。

“从一开始,开发区就按占地少、污染少、物耗少、能耗少、水耗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五少两高’的标准筛选入区企业。”开发区的一位老干部告诉记者。首批入区企业——SMC(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彤对此感触很深,“招商标准很高,瞄准的都是国内甚至全球领先的项目”。

“当年,开发区提出‘投资者的成功,开发区的繁荣’这句口号,绝不是一句空话。”赵彤记得,刚入区搞基建时是管委会帮了大忙;2003年“非典”时,消毒隔离措施是管委会做的;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管委会最早补贴“减产不裁员”企业……这种细致的关怀,让SMC(中国)将投资额从2000万美元增至6亿美元。

从以优惠政策为主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转向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在发展过程中,开发区利用外资的理念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转变。

“企业入区的标准在不断提高。”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王延卫告诉记者,生产制造型企业每万平方米占地产生的产值、每万平方米占地创造的税收都有较高的门槛。“引进项目时,我们更注重企业是否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有什么样的研发团队。”“摸底”过后,是专家组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才能正式进入上报程序。前后五层审核把关后,还要定期接受产业内容、产值、税收、就业、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估。

目前,开发区已聚集企业2万多家,其中外资企业900余家。区内企业技术和产品普遍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拥有83家世界500强企业。

由点到链凝聚高精尖

作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主阵地,开发区应该重点发展哪些产业?开发区有关负责人总结为3点:对接国家战略、不搞重复建设、注重“原创”。

为实现产业链精准布局,开发区画出32个“产业链图”,从中选取适合发展的项目。通过吸引龙头企业落地带动,充分利用亦庄国投产业投融资平台,招揽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布局,带动全产业链快速前进。

2008年,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入驻开发区,并在园区内同步配套美国康宁等十数家国际知名上下游企业。这种以实现零库存运作和规模经济为目标的产业模式,使开发区成为京东方“蝶变”的福地。

“京东方的转型发展史与开发区非常契合。”王延卫告诉记者,创新要耐得住寂寞,产业化过程更需要重资产投入。2009年,开发区通过自有金融平台筹资10多亿元参与京东方A股定增,支持其国内首条8.5代线建设。此后几年,这笔“天使投资”两次增资,额度累计达数十亿元,帮京东方渡过难关。如今,京东方已连续3年保持全球业内专利申请量第一。在首发产品覆盖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市场占有率,毛利率均居全球业内之首。

此外,北京奔驰建立起全球面积最大、综合性最强、产量最大的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生产制造基地。随着发动机项目落地,这条自动化率高达95%以上、加工精度可达1微米的流水线生产的核心部件被用于戴姆勒德国发动机工厂的整机装配;北汽新能源研发中心于去年投入使用,其将建设电池工程等9大中心,并打造首个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开发区已经形成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4大主导产业,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2家,资本技术密集度大幅提升。2017年,4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3053.2亿元,占开发区总产值的91.7%。

新定位中谋变图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近6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趋于饱和,但开发区凭着高精尖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减量发展、提质增效的康庄大路。

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三城一区”中的“一区”,开发区承担着对接“三大科学城”,让首都的科技成果在本地开花结果的任务。为此,开发区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促进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资源整合优势,通过“腾笼换鸟”为成果转化留出发展空间。

3年前,永久落户的世界机器人大会让位于荣昌东街6号的亦创国际会展中心“火”了起来。走进这座形如大鹏展翅的建筑,未经修饰的钢筋混凝土立柱、斑驳的工程吊车轨道记录着这栋建筑曾经的荣光——北人集团包装与装配车间。随着传统印刷市场大幅萎缩,北人集团砍掉亏损业务单元,腾退空间转型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区。随着机器人企业的加速聚集,老厂房成为集会展交易、设计研发、试验检测等全产业链条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如今,越来越多区内传统企业迎来了空间再次调配。开发区在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等方面向创新主体倾斜,建立完善了“产业联盟+研究院+专利池+技术交易平台+基金+特色产业园”六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发区企业累计转化各类专利技术约4万件,专利转化率达到90%以上;研制出国际领先、填补空白的新产品超过240种。2020年前,开发区将建设20个以上具有全球引领作用的技术创新中心,同步完善中试服务、人才配套服务,引入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参与成果转化。

根据规划,开发区将迎来“扩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深化改革先行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宜居宜业绿色城区,已经成为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新坐标。

相关阅读:
强化上市公司社会责任 复兴号新型 动车组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