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医生玩发明:这届框架眼镜和心理诊断都该升级一下了
新京报快讯(记者 戴轩)未来,你的看病、配镜方式或许会被医生们改变。今天下午,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举办第三届科技创新大赛决赛,三甲医院的专家们展示了自己最新的转化成果,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将走进医院,为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据介绍,今年,为落实北京医药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和市医院管理局医学科技创新五年行动计划,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以“医工结合和成果转化”为主题组织此次大赛。在22家市属医院和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各方参与下,筛选出具影响力与发展潜力的医学创新成果,共有10个项目进入决赛。现场邀请了医学工程、投融资、成果转化等多方面专家担任评委,对选手进行打分。
记者注意到,这些新项目既有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突破,也有针对肿瘤疾病的新型药物研发,还有对现有临床诊断及器械的创新突破。
北京同仁医院专家就展示了其新型的精密化、个性化框架眼镜验配系统。同仁医院眼科研究所转化医学部副主任甄毅告诉记者,所谓框架眼镜,归根结底就是通过镜架将镜片固定在人面部正确的位置上,要取得最佳的矫正效果,镜片与瞳孔的相对位置、镜框的大小等都很有讲究,但国内受限于客观条件,配镜时往往十分“粗放”,配镜者仅仅根据喜好选择镜架,配镜店也不会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调整,长此以往,易造成视觉疲劳,对眼睛产生不良影响。
他们研究出了一款软件,能以低成本通过定标系统对人的面部进行精确测量,测量出的数据将与数据库中的几千种不同的镜架匹配,筛选出合适的型号。这些数据也将上传到工厂,由专业人士根据配镜者的特点进行调整,实现真正的定制化。
安定医院专家则分享了在精神疾病诊断方面引入智能化评估系统的尝试。安定医院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王长明介绍,相比于心脑血管疾病等通过仪器设备能明确发现结构性改变的疾病,精神治疗的诊断和评估还缺少客观、统一的具有生物学标识意义的指标。在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手段只有量表和问卷,没有智能化的诊断仪器,对于医生的经验非常依赖。这面临的一大问题在于,这种手段未必适用于特殊患者,如配合度不高、表达能力有限的儿童,也会被患者自身的因素干扰准确性。
他们研究出的新型智能化检查评估系统,通过让患者佩戴电极帽、完成所设计任务的方式,采集患者在不同环境下的脑电波信号,获取诊断所需要的客观的生物信息依据。相比传统方式,患者无需“表达”,这一系统也能更好地识别潜在疾病风险,尤其有利于对存在精神问题的儿童进行早期筛查和介入治疗。目前,他们还在扩大样本库,尝试建立儿童的正常模型。
据了解,下一步,医管局将帮助这些项目主动对接产业、资本、服务等有效资源,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构建医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新京报记者 戴轩 见习编辑 贾文程 校对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