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1:1还原高第街 承载的不仅仅是情怀

原标题:1:1还原高第街 承载的不仅仅是情怀

富有年代感的道具

仿真建造的高第街

高第街东起北京路,西至起义路,全长约550米,是广州著名的古老商业街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特别热闹。

如今,当年的味道被1:1还原在南派短剧《高第街记事》里,极具年代感的街景、道具,让街坊们体会曾经的“创业时代”。

高第街曾承载一个时代的梦想

宋代开始,高第街就是有名的“苏杭杂货街”;清朝乾隆年间,汕头人许永名来到高第街打拼,于是有了许地“近代广州第一家族”的百年传奇;后来,高第街孕育了当年第一个服装批发市场、第一批个体户和第一批万元户。

改革开放以后,当地居民自发地在高第街开出一个市场,在街道两旁摆起档口做起“地摊档”的生意。第一代档主大部分是本街居民,主要经营布匹、服装、鞋帽、百货等。他们用竹架、铁架,在街内搭起300多个简易的摊档,两旁都是店铺,街道中间是用铁丝隔开的“车仔档”,沿街的铺面背后几乎都是家庭小作坊,前面红红火火做生意,后面直接敲打、缝补。布料、绒线、成衣,深得附近居民喜爱。

当时,高第街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梦想。“来广州不去高第街转转,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你来过广州”,这句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语,代表着高第街在全国时装界曾经拥有的江湖地位。

1984年上映的著名电影《雅马哈鱼档》里,海仔是高第街个体户的一个代表,通过自食其力致富,高第街的名字因此迅速响遍大江南北。灵活的经营方式以及新潮的服装款式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和商贩,这里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统领全国的服装批发市场,是港式、广式服装零售、来料加工、代销的大本营,风头一时无两。就连北京秀水街、上海城隍庙、武汉汉正街,都是学习高第街的商业模式后才发展起来的。

这条高第街,写下街坊们的“创业时代”

近日,南派短剧《高第街记事》第三季正在广东影视频道播出。剧中1:1仿真建造的高第街牌坊、小商铺、小食店、百货店等,呈现出上世纪80年代极具质感的广州城。

在2000平方米的拍摄场地里,一条极具年代感的长街呈现在观众面前。两旁林立着小商铺、小食馆、百货店、新华书店、墙壁刷上极具特色的年代标语……这条街是怎么搭出来的?《高第街记事》的主创告诉记者,美工师设计前,先后五次到高第街实地考察,然后又走访了广州文史馆、博物馆和高第街街道委员会,收集当年的图文资料,“在这基础上,我们的美工团队通过互联网搜索到更多、更真实、更丰富的资料”。

巧的是,《高第街记事》剧组有几位主创当年就在高第街居住,“他们的生活记忆和印象极大地印证和丰富了我们所收集的资料,对还原当年的高第街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后,美工师花了大半个月完成了场景设计图,数十张效果图和数十张施工图纸是他们辛劳的付出。然后花了两个月的施工搭建,终于让当年的高第街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还原老街外,《高第街记事》打动观众的还有一些老物件:黑白电视机、卡带式录音机、凤凰牌自行车等。看到这些具有时代标签的道具,70后、80后广州观众大呼“过瘾”,“好像瞬间就穿越回到小时候”“每一个物件都是那么熟悉,它们突然从记忆里冒出来,仿佛从来没有变过”“说的好像就是我们小时候身边发生的事,很亲切”。

《高第街记事》里的人物原型,来自广州高第街的第一批个体户,他们不仅有着精明的商业头脑,更传承了高第街沉淀积累百年的经商文化,集中体现了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高第街记事》第三季的故事从“高第街工业品市场”铭牌挂上高第街牌坊开始,街坊们有的早餐店越做越火,有的从事服装生意,有的专卖进口产品,有的开音乐茶室,有的组建乐队……在充满激情的年代,高第街街坊们跟着时代的步伐,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新生活。

从正在播出的剧集不难发现,面对时代变化,个体户们有过观望、有过彷徨,但街坊们还是勇敢拥抱变化,开始自己的“创业时代”。有观众认为,《高第街记事》带大家回到热情如火的上世纪80年代,重温一代人的黄金岁月,“不仅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还是现代人创业的启示录”。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莫斯其格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相关阅读:
安徽一六旬大妈割光缆卖钱 导致城区内大面积“断网” 大雪封山33名驴友被困云南贡山 警方:无人员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