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先锋”曾经历这些不为人知的挑战
来源:长安街知事
昨天,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1位北京大学教师和校友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今天,北京大学隆重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邀请部分改革先锋回到母校,回顾40年伟大历史征程中的奋斗经历。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发现,灯光璀璨的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没设讲台,正红的背景板前,厉以宁、胡福明、钟南山、樊锦诗、林毅夫、王选夫人陈堃銶、邹碧华夫人唐海琳等与北大校领导围桌而坐,回忆改革,展望未来。
王选:样机诞生却被劝“别做了”
除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和北京大学教授,王选还有两个独具特色的标签——“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和“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昨天,他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今天上午的座谈会上,他的夫人陈堃銶回忆,当年研发过程中诸多困难,比如元器件难以购买,读盘时出现错误,甚至因为设备此起彼伏地的故障,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问世时间也推迟了。而印象最深的细节是:当原理性样机出来的时候,不只一个人对王选说,“不要再做下去了,你已经成功了,你是有才能的人,你要研究其他事情。”
王选可不这样想,他坚定地认为,“应用型研究如果不做成商品,对社会就没有价值,应用型研究的成果,应该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此后多年,他也一直在思考将成果转化为商品。“为什么说他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我想可能是这一点。”陈堃銶推测。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王选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时至今日,王选倡导的“科技顶天,市场立地”的创新理念,也成为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人最熟悉的口号。
“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人们时常用这句话来概括王选的贡献,陈堃銶进一步解释,实际上,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还为报社带来四个变化,即告别纸印、报纸传真机、电子分色机和胶片。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科研条件绝对不会这么好,不可能得到这样大的荣誉。”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当年,他们两口子可是“一对黑”,陈堃銶由衷感慨,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感谢时代的同时,她也寄语年轻人,“非常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这个时代,踏踏实实工作,去掉浮躁,我们国家在这样一个时代,一定能繁荣富强。”
胡福明:病房走廊板凳上写提纲
1978年5月11日,胡福明校友以共产党员的巨大勇气和知识分子的强烈担当,冲破“两个凡是”思想禁锢,作为主要起草人,在《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解放思想的序幕。
在北大的会上,他讲述了自己参与拨乱反正,推动新思想新实践发展的经历。
而昨天下午,大会闭幕后,他就来到人民大学详述文章创作过程。
从人民大学毕业后,胡福明去往南京大学教书,“文化大革命”过去之后,他感觉自己的学术生涯也迎来二次解放,“作为理论工作者,我当时的看法是更要好好学,继续革命理论不能再搞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需要正本清源,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本来的面目,批判否定四人帮。”
但在1977年2月,“两报一刊”都提出“两个凡是”的观点,“两个凡是就是说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但这在理论上是错的。我想到这个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想明白这个问题后,胡福明仍没有动笔,他也怕啊,“我想去批判,但是我不敢,这一段时期思想斗争很激烈。”
但他转念一想: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是一个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如果我没有说这个问题,只能说我的理论水平低,我的觉悟低,你没有尽到责任;可是我发现“两个凡是”的错误了,发现了它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了,我如果再不去批判,我觉得我对不起党,没有尽到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责任。
这个思想斗争一两个月以后,他终于觉醒,开始写文章批判“两个凡是”。 1977年夏天,胡福明妻子住院,病房还有其他女病人,他感觉不便在病房里照顾。就把《毛泽东选集》都带着去,在走廊把几张凳子拼起来,在凳子上写提纲。
文章主要分三部分,第一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普遍性,第二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等如何用实践标准来检验理论,第三批判“四人帮”和个人崇拜。
当时,也有专家建议直接批判“两个凡是”,胡福明经过慎重考虑后认为不妥,公开批判两个凡是等于自杀,永远不可能出版的。
钟南山:抗非典时权威部门曾来“纠错”
或许连胡福明自己也没料想到,40年前那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磅文章,还会成为一位医者抗击非典的“座右铭”,这位医者是他的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非典英雄”钟南山。
“到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还是“两个凡是”,那篇文章对我影响非常大。”钟南山甚至大胆断言,要是按照“两个凡是”的思想来对待非典,恐怕还要死更多人。
时光倒回至2012年12月底,一位重症监护室的年轻大夫找到钟南山,请他去看一个奇怪的肺炎病人,那是一名来自广东河源的40多岁的患者,得病后发展非常快,几天时间,两个肺就白了,跟患者一起吃饭的人也病了,情况有些蹊跷。钟南山看了以后,觉得没有见过这种病,书上没有记载过,别人也没有研究过,尽管不知道病源,但根据几十年临床积累,通过六七个病人的实践,他们摸索出治疗和康复的办法,并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等经验。
2003年年初,非典疫情蔓延,北京却传来消息,在广东送去的两例标本切片中,发现了典型的衣原体,有关权威部门据此宣布,引起广东非典型肺炎的病因基本查清,病源就是衣原体,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还要求纠正钟南山他们的“错误看法”。“我们几个觉得奇怪,这个衣原体容易治,治疗以后好得也很快,也不会传染那么快,不太同意。”钟南山没有迷信权威,他认为是“实事求是”给自己指明了方向,“关键是我看到我这么做,病人也好了,为什么不这样做?”
此后,钟南山牵头的联合攻关组宣布,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可能是非典型肺炎的真正原因。几天后,这一结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因为他的“坚持己见”,很多人的生命得以挽救。
除了非典,在公共卫生领域,钟南山一直至积极建言者,面对席卷全国的雾霾问题,钟南山早在2013年就提出要雾霾的危害,并建议应该在全国公开雾霾情况,以便大家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这番言论,在起初也引来一些争议,但此后,国家的确做了防止雾霾上做了全国动员,取得很大成果,“我完全相信我们再经过五年会有很大的进步。”
会场上,82岁的钟南山满头黑发,声如洪钟,与同龄人相比格外显年轻,他将这样的饱满状态归功于锻炼,他还自诩跟现场的学生差不多,也是“80后”。这位“80后”院士如今还坚守一线,查房、会诊、科研、带研究生,样样不落,“我觉得我还能干!”
如今的他还记挂着几件大事儿,坚持26年研制的一种抗癌药,4次上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四次被很多专家否定,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干出来;另外就是建设亚洲最大的呼吸研究中心。
他还寄语年轻的北大学生:要有理想,更要有梦想,要有要求,更要有追求,要有志气,更要争气,要有热情,更要有激情。
责任编辑:闫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