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酉阳多措并举破解退耕还林关键难题
深冬时节,酉阳县酉酬镇古田村一棵棵蜜柚树傲然挺立,依然显得生机勃勃。今年,400亩蜜柚初挂果,释放着“生态红利”,让村民们尝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甜头。
“实施退耕还林,水变清了,山变绿了,老百姓荷包变鼓了。”群众真切的感受正是酉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酉阳县始终坚持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大“助推器”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切入点,将退耕还林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并通过强化资金保障、落实退耕还林用地、创新机制体制、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破解退耕还林关键难题,确保退耕还林提质提效,取得了良好成效。
多种渠道“引来活水”
退耕还林有了资金保障
12月4日,在梁平举行的重庆市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流动现场会上,酉阳县作为经验交流的7个区县之一,就退耕还林工作进行发言。其工作成效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认可。然而,这与酉阳县通过多渠道“引水”,强化资金保障相关工作实施密不可分。
强大的资金保障是推动退耕还林持续实施的有效前提。
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推动退耕还林工作持续实施,自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以来,酉阳县积极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51450万元,还出台了《酉阳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意见》,加大了县级财政资金投入,落实了配套政策,明确了总体目标、基本原则、退耕政策,对退耕还林全面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酉阳还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并按照先建后补的原则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16500万元、金融贷款9000余万元。
为保障退耕还林任务的落实,酉阳县根据年度计划,精心编制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在农民自愿申报退耕还林任务的基础上,把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对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实现“应退尽退”。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在15—25度坡耕地重点发展柚子、油茶、青花椒、脆红李等特色经济林,使退耕还林持续产生经济效益。对15-25度连片地块中不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种植面积,在完善基本农田占用审批手续和基本农田补划工作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基本农田布局解决适度规模发展问题。
机制体制不断创新
有效保障退耕还林成效
“年年栽树不见树”,这样的情况也曾发生在酉阳县。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业主重栽轻管导致造林成效差。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酉阳县通过不断摸索,在资金兑付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从2015年度起,对全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资金兑现方式进行调整:第一年度栽植任务完成后经县级专业检查验收合格,公示无异议后,兑付种苗造林补助300元/亩、管护经费200元/亩;第三年检查验收合格后兑付管护经费500元/亩;第五年检查验收合格后兑付管护经费500元/亩(若遇政策调整增加补助,增补资金于第五年一同兑现)。
这样的分配,使得业主在后期的管护上就会多下工夫,有效地解决业主重栽轻管的难题。
这只是酉阳县通过创新造林机制体制,确保退耕成效其中的一项举措。
为保障造林效果,近年来,酉阳县还在造林模式上进行积极探索。经过上一轮退耕还林的摸索,在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农民自愿退耕的前提下,酉阳县逐步推行业主承包、股份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等发展模式。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退耕还林相结合,重点推行“农户+村(社)集体+业主”的新型发展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形成多重利益连接,退耕成效得到保障。
此外,酉阳县还坚持“乡镇(街道)不自查申请不验收,不抚育管护不验收,地类不符合要求不验收”原则,严格按技术规程确定的合格标准验收,不合格不予进行政策兑现,确保了退耕还林成效。
严格把关加强监管
确保林业发展高质高效
尽管天气寒冷,但酉阳县车田乡清明村村民们劳作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
春种一块地,秋收一袋粮。清明村是车田乡最东边的一个村,过去村里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经济收入少,农村产业基本没有发展。村民看不到致富希望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全村不少耕地撂荒成了常态。
“怎么让荒地焕发新活力?退耕还林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民生工程,要实现林业高质高效发展,单纯的覆绿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还得让生态与产业同步。”酉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不仅要把好设计关,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在实施过程中,更要把好质量关。
结合清明村的土质、气候等实际情况,通过与市林业局、市林科院的领导和专家多次深入探讨,最终选定了绿色生态的羊肚菌和叶用枸杞在清明村先行试种示范。现在,叶用枸杞已采收10多茬,在实现荒山覆绿的基础上,还为村民们带来了经济效益。
清明村只是酉阳县通过强化造林质量监管和技术指导实现林业高质高效发展众多成效中的其中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实现林业高质高效发展,酉阳县从苗木的选择、栽植、管护等方面严格把关,实现了“造林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的目标。全县累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33万亩,森林覆盖率显著增加,生态效益、经济效应进一步凸显。
王琳琳 唐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