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岗实现与高校合作共赢 构建区校融合发展样本
在年终岁尾的新一轮盘点中,一组数字见证了南岗区与驻区高校创新绘就共赢之路摘得的硕果:年初至今,全区各高校共有110项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科技型企业增加到2700余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0户;各类、各级创新创业载体由2015年的17个增加到80个,孵化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1250户,载体总量占全市半壁江山,其中,哈工大周边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2个,目前入孵企业711家,大学周边“10分钟创业圈”初步形成……
自2015年底南岗区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打科技牌、走创新路,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后,近年来,服务高校已成为南岗区的“一号工程”、优化发展环境的“重点项目”。
从解决高校“所需”,到实现政府“所要”,从2017年底启动实施“6+6+X”服务高校专项行动计划,到以“服务+”工作模式为引领,以“三三”工作法为保障,在省、市关于加强驻哈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等相关要求的指引下,南岗区举全区之力向驻区高校释放“获得感”,激活了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打造出与驻区高校合作共赢的南岗样本。
从“敞开门”到“常串门”,“服务+真情”助推区校融合“一家亲”
近日,南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南岗区税务局、南岗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科、哈尔滨北方公证处4家单位的办事窗口共同进驻哈工大师生服务中心,为哈工大师生提供不出校园就可办理工商执照、税务登记、出入境和涉外公证等业务的便捷服务。进驻当天上午,仅出入境管理窗口就为35位申请人采集办证信息58件,快捷高效的服务赢得广大师生点赞。“多家政务服务部门集体走进大学校园服务,这在全国也是领先的举措,感谢南岗区委、区政府对高校发展的大力支持。”哈工大副校长安实说。
“政务服务窗口进校园是南岗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省、市开展深化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实施服务高校专项行动的一个具体举措。”南岗区副区长孟繁东告诉记者,近年来,为破解高校资源“所在却不所有”、科技实力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困局,南岗区委、区政府从解决高校“所需”出发,努力寻找实现政府“所要”的路径,积极为高校解难题、办实事,通过真情服务拆掉“心墙”建“心桥”,有效加强了驻区高校的区域归属感、融入感和责任感,形成了共同的情感归依。
据了解,2017年南岗区政府启动实施了“6+6+X”服务高校专项行动计划,即通过“成立服务专班、建立会商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创投基金、组建孵化联盟”等六大措施,着力构建“产学研用、科技金融、项目建设、政策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六大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区领导常态化走访高校机制、针对驻区高校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组团式”对接、对驻区高校实行“一校一档”台账式管理、确保“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结果”等举措,努力推进区校融合,解决了双方对接不顺、转化不畅等难题。
从“被动找”到“合力谋”,“服务+项目”形成区校规划“一盘棋”
大学是产业项目建设的金矿,为破解其科技成果“孔雀东南飞”的难题,南岗区委、区政府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大街,使之成为国内最长的一条高科技产业经济带。2018年初,该项目正式列入《振兴东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上升为“国字号”工程。
南岗区科技局副局长史英民称,南岗区还将高科技产业经济带、地铁经济带建设与哈工大“一带一圈”建设等高校建设有机融合,与驻区各高校共同设计和谋划推进了哈焊所改造、黑龙江大学科技创新城等10个产业大项目。变政府“等项目”“找项目”为区校合力“谋项目”“推项目”,形成了规划引领、项目牵动、市场导入、共同参与的最大合力。
从“资金扶持”到“基金参与”,“服务+资本”构筑创新创业“共同体”
政府资金扶持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2017年,南岗区政府在全市行政区中率先进行了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了1亿元产业引导基金。2018年初,区政府投入1000万元,参与由市科技局与哈工大等共同发起的总投资规模1.01亿元的省工研创投基金,建立了南岗区首支由政府投资参股、针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省内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产业基金。
“政府与高校共建产业基金,既密切了产学研结合的链条,形成了区校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同时也让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上赢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孟繁东说,近期,南岗区国家高新企业惠达科技公司的农机智能化设备及农业大数据项目已获得该基金1000万元的投资支持,成为南岗区首个受益企业。
从“软服务”到“硬支撑”,“服务+政策”打造创新服务“升级版”
为让更多的高校成果实现就地、就近、就便转化,南岗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通过租赁、业态置换、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南岗区强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截至目前,全区各类、各级创新创业载体已达80个,占全市半壁江山。目前,南岗区11所普通本科高校已建成16个创新创业载体,实现了区域内普通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全覆盖”。这些集聚在大学大所周边的创新创业载体,成为承接大学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最有效、最便利、最快捷的载体和平台,加速了区域内各种创新要素的集聚,在大学周边形成了“10分钟创业圈”。
近年来,通过设立科技创新“绿色通道”,为高校院所提供“预约式”“容缺式”注册登记服务,组织政务部门集体进驻校园服务等举措,努力让“信息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受城区深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感染,目前,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等区域外高校院所也纷纷选址南岗区建设大学科技园区,形成了巨大的“洼地效应”。
从“三问三求”到“联合共治”,“三三”工作法保障区校共赢加速度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园周边被各色商贩圈地包围的现象由来已久,利益驱使的游击战长期上演。“三三”工作法建立后,南岗区总会在接到学校报警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拆除违章设置牌匾广告,清理占道经营商贩、僵尸车、无照经营等违法活动,以定岗执勤和常态化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尽力确保不出现反弹现象。“校园周边流动商贩占道经营、破坏学校护栏等问题屡禁不止,为了净化环境,南岗区主动上门服务,与学校共建协管队伍,通过双向管理,对不规范服务摘牌,令校园内外环境秩序大为好转。”黑大副校长陈文远欣慰地告诉记者。
从开展问智求发展之策、问计求双创之举、问需求共建之路的“三问三求”活动,到建立“三级”沟通机制、“三联”互动机制、“三要”推进机制的“三三”工作法,近年来,南岗区协调调动全区力量与驻区高校“拉关系”“结对子”,打造常态化共建机制。
为确保及时帮高校解决难题,南岗区将服务阵地前移,建立区级领导与高校领导定期会商机制、职能部门与校方主管部门常态沟通机制、具体工作队所与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工作对接机制的“三级”沟通机制,确保双方信息沟通顺畅。全区29个职能部门组成服务专班,定期研究涉及驻区高校的各项工作,先后为各高校解决了黑小吃、私建、狗患、防火安全、道路交通、供热等各类问题81项。
开展大型联合执法40次,清理校园周边垃圾杂物140余吨,清理占道商贩800余次,拆除违法建设70处,拆除违规牌匾414块,查封违规餐饮105户,为10所高校40个点位建立供热问题台账……今年以来,为解决各类影响校园环境安全秩序等问题,南岗区建立了联岗、联勤、联动的“三联”互动机制,通过消灭地校管理真空、打破管理片区执法界限,采取全区协调联动、联合执法等举措,使地校合力共治作用发挥最大效应。
服务高校不是一阵风。为固化整治成果,形成管理常态,经过对驻区高校反映问题进行集中剖析,南岗区提出向改革要人力、向细化要管理、向社会要评价的“三要”推进机制,实现从管理理念创新向管理制度创新的跃升。
长期以来,区政府和各高校都苦于执法力量不足或没有执法权,为此,南岗区创新管理理念,在哈工大、黑大率先创建了政校联合的执法协管中队,该中队由大学保卫处与区城管执法局派驻人员组成,以南岗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名义,在各大学区域范围内联合开展无照商贩摆摊设点、私搭滥建、侵占绿地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取缔工作,有效解决了“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问题。哈工大保卫处处长于力军对记者说,近年来,南岗区为哈工大解决了众多学校无力解决的难题,涉及土地征拆、校内及周边商贩占道、牌匾广告混乱、家属区私搭滥建等等。现在,校区双方形成了共管共建共赢的局面,为高校管理运营及未来发展带来强大助力。
按照市政府“一校一策”“一校一档”的要求,南岗区进一步细化完善《南岗区服务高校工作档案》,建立了“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对策清单”“效果清单”四张清单和南岗区服务高校微信工作群,实现对具体问题、解决标准、责任人员、解决过程、办结时限的掌上随时掌控。
为实现管理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在为高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南岗区坚持依法管理与文明执法相结合、刚性管控与柔性管理相结合,以教育管理对象形成守法遵法的管理自觉为主,积极引导各类商贩守法经营,严防“一棍子打死”,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从“政策”到“载体”,从“软件”到“硬件”,不当“店长”当“小二”,服务高校的“微实事”折射出服务作风的“大变化”,更转化为助推发展的加速度,以“服务+”为引领,以“三三”工作法为保障的南岗服务高校模式,将助力南岗区科技创新从量变向质变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