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健康信息化 让群众看病少跑远路
全国首个医疗列车在我省开通,配置X光机、彩色B超、心电图、肺功能检查室和手术间等医疗设备设施,为患者服务。(省卫健委供图 资料图片)
我省推进健康信息化建设,探索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石棉模式”等
雅安市石棉县美罗乡坪头村的宋廷才干了一辈子村医,他怎么也没想到,现在村医不需使用纸与笔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脑与网络。12月1日,村民田树民来村卫生室看病,为他检查后,宋廷才在电脑上不太熟练地打字,把田树民的诊断和处方输入县域医疗系统。他说:“这套系统真好,以前村民来看病,病史全靠病人自己讲,现在电脑上一查什么都有。”
作为全国健康促进试点县、全省综合医改示范县和全省医疗信息化应用示范县,石棉县突出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医联体模式为纽带,着力破解“信息孤岛、服务阻滞、管理瓶颈、保障不足”四大难题,探索出具有边远山区特色的县级综合医改“石棉模式”,基本实现“群众享实惠、医院得发展、政府更放心”三者共赢的改革目标。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石棉模式”入选四川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而这一模式的成功,源于我省加大健康信息化建设力度。目前,网络预约、网上问诊、微信支付、远程会诊、远程影像、移动护理、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已在我省各类医疗机构中广泛运用,健康信息化正改变着我们的医疗方式,也助推着“健康四川”建设。
/更便捷/
打通医疗健康信息“高速公路”
从2008年起,石棉县便开始了健康信息化建设,十年时间里,经历了数字化、平台化、互联网+医疗到智能化,尤其是2013年以后建立起来的全县医疗业务平台和全县健康数据库,把公立医院、卫生院和卫生室纳入其中。在这个系统上,县域内所有医疗机构不仅可以共享居民的医疗信息,还能共享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从而打通了医疗信息与个人健康档案之间的那道“墙”,实现了所有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也真正做到了居民健康信息的共享。“有了共享的信息平台,群众的医疗记录、健康信息等健康电子档案就‘活’了起来。”石棉县人民医院院长李兴贵说。
自从石棉县有了这条医疗健康信息“高速公路”,不仅下连了乡村,还上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形成立体式的就诊网络。健康信息化建设,为这个仅12万人的山乡小县带来医疗模式的巨大变化,也让群众尝到了甜头。从2013年远程系统建立并启用至今,全县已累计完成远程业务25704例,估算为群众节约从乡村到县级医院看病的交通费、住宿费、餐费等达400余万元。
类似的医疗健康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我省更多基层地区发挥着作用。如今,资中全县1224名乡村医生的手机上都下载了APP软件——移动转诊平台,这个平台既连接了所有村医,也连接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等43家医疗机构。“我在平台上输入患者的个人信息、病症和需转诊的医院后,轻轻一点,就能完成双向转诊。”资中县鱼溪镇裕丰村乡村医生邓泽平说,自资中县启用双向转诊信息化平台后,当地群众都喜欢在家门口看病。
省卫健委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全省156个区(市、县)的3963个乡镇卫生院、3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19182个村卫生室在使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远程医疗为基层群众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仅去年,全省远程影像诊断累计58万余例,远程心电诊断累计24万余例,远程呼吸睡眠、胎心等监测类服务累计19.4万余人次。
/更智能/
信息化建设帮助提升高端医疗水平
12月13日上午,患者钱国匀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他一天前在网上预约了专家号。当他看完病时,处方已通过网络传到了药房,划完价时,药已基本配好,整个过程只用了半小时左右。
目前,我省各家医疗机构都着力于信息化医疗服务,初步形成以“健康四川”为龙头,各级医疗机构为主体,门户网站、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方式为载体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格局。
信息化建设不仅为医疗服务带来了新变化,在提升高端医疗水平方面也让人眼前一亮。
今年6月15日,由华西医院和依图医疗共同合作研发的国内首个肺癌临床科研智能病种库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成,这个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肺结节筛查等初级功能,更能够实现肺癌全类型病灶的诊断覆盖,综合多学科临床信息进行综合诊断。
2016年11月,西南首家沃森肿瘤诊疗中心落户省人民医院,这是全球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肿瘤解决方案系统,能为患者制定规范、精准、个性化的肿瘤治疗方案,时间仅需十几秒。
省卫健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我省在健康信息化建设中,大力推进区域信息互联共享、健康服务一卡通、三医综合监管、基层卫生信息深化应用、健康大数据创新运用、互联网+医疗等六大重点,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共享的格局基本形成。我省已完成80家医疗机构的数字化医院现场评审工作,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的指导意见》,全省网上预约挂号3381.3万人次,检查检验结果查询3511.6万人次。目前,我省健康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见证
治包虫病多亏政府的好政策
见证者:甘孜州石渠县虾扎乡牧民泽绒
“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我恢复得很好,已经可以干一些轻活了。”甘孜州石渠县虾扎乡2村58岁的泽绒说。
泽绒在2016年5月的全县包虫病筛查中,被确诊患上包虫病。之后,县、州和省上的医生对她进行了多次会诊,由于病情较严重,还把她送到甘孜州人民医院做了手术,手术费用通过包虫病防治专项资金和医保报销,她自己只承担了100多元。
“我每个季度都去卫生院复查。”泽绒说,卫生院医生还定期到家里巡访,了解她的生活习惯,把药送到她手上。
泽绒记得,2015年底开始,就陆续有省、州、县的疾控人员和卫生人员来到她的家乡,为村民筛查包虫病,讲解如何预防包虫病,学生们也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告诉家人,“村里的包虫病患者在政府帮助下,有的做了手术,有的药物治疗,费用大部分可以报销,大家从心里感谢政府”。
据了解,自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全面启动以来,国家和我省共投入近5亿元用于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形成了“县-乡-村-组-户”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包虫病筛查已覆盖石渠所有乡村,犬只管理规范有序,良好生活习惯逐渐被人们接受,我省包虫病防治经验正向全国包虫病流行区推广。
乡村医生得到更多培训机会
见证者: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桅杆垭村乡村医生吴山中
“这次有这么好的机会来恩阳区参加乡村医生培训,我感到十分荣幸,可以弥补老一代乡村医生的遗憾。这次培训,我能聆听很多专家演讲,了解更多医疗知识,学完回去一定能为乡亲们更好地服务。”11月27日,正在参加2018年度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的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桅杆垭村乡村医生吴山中说。
吴山中的父亲也曾是当地村医,子承父业的吴山中比父亲更幸运,不仅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中有了医保、退休等保障,还成为签约的家庭医生。为提高当地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县里经常组织村医培训,吴山中的业务能力在培训中得到提升。
“以前在诊断、治疗上有很多拿不准的地方,现在我们可以面对面与知名专家交流,向他们请教,收获很大。”吴山中举例说,以前对糖尿病人的教育、饮食疗法、药物疗法等不知从哪里下手,经过培训有了系统了解,能根据每位病人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食谱,让病人不出门就能把糖尿病控制好。
医改中的四川之“最”
●2007年,我省在全国最先实施医疗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
2007年,我省派出内地医务人员进入我省藏区,开展对口支援项目。目前,内地医院对口支援全省各少数民族地区州、县医院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疾控、执法、妇幼等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帮扶全覆盖。
●2009年,我省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川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工作方案(2009—2011年)》明确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工作。
●2013年,我省在全国最先实施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2013年10月,我省全面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通过理顺医药价格、建立合理补偿机制,做到“三个同步”和“三个到位”。改革后,县级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药费和住院人均药费分别下降0.81%、6.38%,破除“以药养医”在县级公立医院迈出关键步伐。
●2014年,我省在全国最先实施以省为单位的分级诊疗制度和医保异地结算
2014年,省卫生计生委等6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意见》,当年10月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出台首诊基层、双向转诊等21个配套文件,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10月1日在全省范围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即时结算。
●2016年,我省药品招标在全国率先实施“五位一体”,挤干药品水分
2016年8月,我省体外诊断试剂挂网采购,实行基本药物、医用耗材、仪器设备、二类疫苗、体外诊断试剂“五位一体”集中采购新模式。同时督促企业及时足量供应药品,完善上网药品协调供货保障机制。
●2017年,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2017年6月,《四川省2017年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要点》发布,明确了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并建立补偿新机制等39项任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负担。
●2018年,我省成为全国家庭医生覆盖率最高的省份之一,医疗信息化管理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54.81%,重点人群签约率84.2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100%。全省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省级平台与国家平台、市级平台、县级平台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