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业27年守护上百台盾构机 “盾构电气通”陆凯忠如今一摸机器还能钻研半天

原标题:从业27年守护上百台盾构机 “盾构电气通”陆凯忠如今一摸机器还能钻研半天

“干一行爱一行就是一辈子”

看到记者来采访,领导、同事、徒弟争先恐后把陆凯忠夸了个遍。只有“主角”本人坐在一旁,沉默不语。听到问及“明年有啥工作安排”,“主角”眉头一蹙,话匣子开了:“压力大呀!明年上海建设的地下工程可真不少,有轨道交通14号线、15号线、18号线,江浦路隧道,龙耀路隧道。盾构维修保养任务重,我们团队已经开始提前研究准备了……”

作为上海建工基础集团的电气高级技师,他获得过全国劳模、上海工匠等30多项荣誉,是在27年职业生涯中守护上百台盾构机、蜚声业内的“盾构电气通”。

大多数人没听过、听不懂的盾构机,每个零件、线路、模块,他都熟悉,但一摸机器还是能钻研个半天。陆凯忠觉得,自己还是那个19岁时刚刚入行的小电工,对盾构机充满新鲜感:“现在的技术日新月异,我不朝前跑,不就落后了吗?”

“考证”中陪伴盾构成长

陆凯忠负责隧道掘进的利器——盾构机的安装调试、维修保养。作为高精尖设备,盾构机技术门槛高、迭代快,不服输的性格,驱使这位崇明农家子弟成为“考证狂魔”。

当盾构机出了故障,是机械问题,还是程序问题?陆凯忠意识到知识储备存在欠缺,便跑去上海理工大学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科课程,成功从单一的电工工种转型为综合专业人才。

有了各项专业技能,陆凯忠修理盾构机也得心应手。早些年进口的盾构机虽然坚守“岗位”,但对应不同的工程需求,需要适度更新。这个担子,就交给了陆凯忠和他的团队。在他们的巧手之下,进口盾构机的壳体保留了最初的模样,但是配件和功能早就“今时不同往日”了。

自主创新叫板海外专家

在学习和工作中,陆凯忠又逐渐意识到:只会修是不行的,还要拥有创新能力。

盾构机是“舶来品”,国外起步早。在高端品类范畴,国内水平相对落后,安装调试、维修保养都得聘请海外技术人员。由于缺乏技术国产化、自主研发能力,直接导致了一个现实问题:高昂的盾构机使用成本。

“在人民路隧道施工时,我们调试完盾构机,然后邀请海外专家‘把把关’,这一下就花掉了60万元人民币。”陆凯忠的一位同事说道。那次经历给陆凯忠留下了深刻印象。上海在城建高峰时期,全城至少有十几台盾构机同时运作,如果每台机器调试都请海外专家,咨询费就是天文数字。“这种工作完全可以我们自己做,就算是‘蚂蚁啃骨头’,也要啃下来!”

一台进口盾构机的说明书长达300多页。看不懂,陆凯忠就带领团队自学外语,东学一点英文,西学一点日语,最终把一本说明书翻译完成。

那股爱钻研的劲儿,让海外专家也服了气——陆凯忠叫板日本专家,成为改写日本盾构操作手册数据的第一人。在轨道交通8号线黄兴路站施工时,从日本进口的崭新盾构机刚开工就闹起了“罢工”。随行的两个日本专家愣是没找出毛病。这时,同样在检查的陆凯忠提出是盾构机参数的问题。但日本专家并没有在意这个普通的中国工人,对他提出的建议更不愿买账:“我们设计的盾构怎么会有问题?”一番争执牵动了远在日本的操作手册编写者。编写手册的重量级专家当即赶到上海,在听取陆凯忠的解释后,专家主动认错、修改了操作手册参数。盾构机很快轰鸣运转起来。

“有他在,大家就心安”

在基础集团党委书记助理陈万高眼中,陆凯忠如同“定海神针”,“有他在,大家就心安”。近年来,陆凯忠带领团队不断创新。自主研发的“网格式盾构水利机械PLC自动控制器”,使得盾构掘进维修人工节约200人/公里。40多个设备中百余件损坏进口零件更换为经济实惠的国产配件,对部分系统重新设计改造,为企业节约成本200万元。

“陆凯忠就像一颗学习的种子、一个标杆,他会让大家积极认真地学习起来。”陈万高说。

记者好奇地问,学了这么多,还要学吗?“我在读技校时,有一位教授级高工说自己只学懂了电气行业30%的知识。随着自身经历的增加,我越来越明白他说的含义。我扎根盾构机行业27年,可能也只了解了电气专业的20%而已。”

年近50的陆凯忠,留给家庭的时间很少,时常心有愧疚。但他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简单,干一行爱一行就是一辈子。”

江苏财政运用PPP助力全省“六个高质量”发展 兴文县地震发生后 彭清华立即作出批示 尹力率队赶到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