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族体育“淘金人”
新华社南宁12月14日电 题:民族体育“淘金人”
新华社记者丁文娴、卢羡婷、肖世尧
“绣球在天上飞,像小蝌蚪一样飞舞。很壮观,很美。”
“小铜钱嵌了红布,用花炮打上天。大家赤膊上阵,漫山遍野去抢。”
“如果有时间,我要钻到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那里可能蕴藏着更大的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宝藏。”
谈起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年近七旬的黄自贤眉飞色舞。如果时光再倒退几十年,他还会穷尽一生的力量,为传统体育的传承而努力。
民族体育就是埋在土里的金子,要有人去吹开面上那层沙。黄自贤就是这样的“淘金人”。
吹尽黄沙始见金
黄自贤生长在广西,与民族体育结缘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他每一次下乡考察,总能被壮乡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吸引。
三江抢花炮、靖西抛绣球、马山打榔、花山壮拳……尽管当时的主业是足球裁判,但黄自贤被这些习俗感染了。“后来我想,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面,我总想着为这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做点贡献。”
黄自贤下决心把一些精力投入到挖掘、整理、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上。“它们是一颗颗珍珠,或者说一块块金子,放在那里,等待我们挖掘。”
抢花炮是“金”。它源自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铁环或铜钱嵌上红布即为“花炮”,置于发射器上射至高空,民众蜂拥争夺,抢得头炮者寓意来年万事如意。“我觉得这个项目挺好,它既展现了少数民族勇敢、坚毅的精神,又展现民族的欢乐。”黄自贤说。
抛绣球也是“金”。绣球原是壮族姑娘对小伙子表达爱慕的信物。人们常在茶余饭后玩抛接绣球的活动。
“民族的东西那么多,每时每刻都在打动我的心灵。”黄自贤说。
一颗被擦亮的“金子”
1982年,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行,黄自贤担任裁判长。他现在依然清晰记得,当时全部39个项目都是表演项目,但是其中许多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和观赏性。黄自贤开始思考,它们能不能转化成竞技项目。
他首先在花炮上进行尝试,粗略拟写了抢花炮比赛的规则,并在全国花炮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上讲解。等到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时,抢花炮正式增设为竞技项目。
1998年,黄自贤又主持了一次3天的研讨会,对抢花炮规则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
“从规则的第一个字开始改。”他回忆道,“足球就是足球,足球规则还叫踢足球规则?我们就把这个‘抢’字删去了,叫花炮规则。”
此外,原先的铁环花炮太小,队员抢到之后藏在手里,要找花炮就得掰开对方手指,容易受伤。经过多次试验,新花炮被确定为直径12厘米、海绵填充的圆饼样式。同时,还规定每队有两分钟进攻时间,超过之后要交换炮权。规则对选手动作也进行了限制,当超过一名球员压在对方身上时即判犯规。
随着规则的修改完善,花炮项目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
“修改规则无非三个原则:保证公平竞赛,保护运动员健康,提高运动观赏性。”黄自贤说,“将民族体育运动进行规范化,让它接近于现代竞技,有助于这项运动的普及推广。”
不过,经规范化整理后的民族体育项目也失去了部分原有特色,引发一些反对的声音。黄自贤回忆说:“当时有些人不同意,说他们一辈子都打小花炮,换成大的他们不干了。我说,你们回到家可以按照你们的风俗打,但是参加全国的比赛必须按照新规则。”
“民族性要保留,但也不能因循守旧。”黄自贤承认,项目的顺利变革、获得认可并非一朝一夕。即使现在一些地方还是遵循旧制,他也感到欣慰:“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结合,这一曲花炮的歌曲会唱得更动听。”
谁是下一个“淘金人”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校长罗民昌与黄自贤的观点不谋而合。沛鸿中学作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学校,已实现从初一到高三民族体育教育全覆盖,开设有抛绣球、板鞋舞、天地球、壮拳等课程。从2006年起,抛绣球等民族体育项目被纳入南宁市体育中考。
然而,隐藏在乡间的民俗,终归需要有人去继续挖掘。黄自贤谈起未做完的事业,眼里泛出泪光。
“很久以前,我去挖掘花山壮拳时,一个老人家,已经卧床不起了,仍要坚持站起来给我打几拳。他说‘你们为什么不早点来?’”
从广西首府南宁驱车四小时来到中越边境靖西旧州,这里是“中国绣球之乡”。走进一扇古色古香的木门,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华巧女”黄肖琴老人正坐在圆桌前教授绣球工艺,日复一日。
抛绣球这项传统民俗,在外历经千淘百炼的同时,在这片山水田园之地依然保有它最接近本初的样貌。
黄肖琴知道现在的抛绣球比赛,“春节、三月三,有活动就抛……”一边说着,手中的针线上下翻飞。“绣球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眼睛看不见,手也动不了。”阳光从屋外洒进来,竹筐里的金丝线光芒闪动。
“我想,在有生之年,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自己未了的事业,继续耕耘下去。”黄自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