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福建体育旅游,一座新富矿
作为综合性产业,体育旅游延伸的产业链已成为各地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一座新富矿。不过,方兴未艾的体育旅游,如何在发展中求新求深,实现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1+1>2也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13日广州落幕的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和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上,省体育局共推出41个体育旅游项目,在展现我省体育旅游禀赋,收获7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称号的同时,也渐渐勾勒出撬动“体育+旅游”叠加效应的方向和决心。
闯特色路 因地制宜
尽管体育旅游如火如荼,但在屏南县文体局局长苏旭东看来,没有收入谈不上产业,而收入的基础则需闯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路径。蝉联“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称号的屏南县白水洋·鸳鸯溪体育旅游精品景区显然做到这一点。
“今年,景区跟体育相关联的直接收入大概在5000万元左右,带动的门票、住宿等相关的收入有1.5亿元。”据苏旭东介绍,景区充分利用当地优良的自然资源,开发了一批具有特色、不可复制的户外体育活动,“如果没有特色很容易被别人覆盖。只有有特色的赛事,才是容易做强做大的体育产业”。
随着旅游消费结构朝着个性化、品质化的方向升级,注重体验和休闲的体育健身游、康养游、美食游以及乡村农事活动等,受到越来越多游客青睐。
在屏南体育旅游的发展规划中,一条串联起10多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茶盐古道已形成规划。“全长200公里,90%以上都是古道,全国像这样的资源已经很少了。”苏旭东表示,未来将利用这条古道开展徒步旅游,“古道只是个手段,最后会产生产业发展,形成产品购买,都将依托古道周边的村庄”。
如今,福建的绿水青山已成为孕育体育旅游项目的温床。在2016年出台的《福建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我省提出打造蓝色海丝运动休闲带和绿色生态户外运动带的全新理念,充分利用当地的独特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向山攀登,向海延伸,为体育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宁德市体育局局长林江认为,发展体育旅游首先要根据实际来开发项目,“目前宁德准备推出一批精品的体育旅游乡镇点,带动体育旅游发展”,在宁德推进的86个特色乡镇建设中,其中体育特色乡镇近20个,“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根据地方的文化、历史、传统,打造一地一品牌,引领整个区域的体育旅游发展”。
打赛事牌 聚拢人气
通过赛事的吸引力与辐射能力,塑造区域文化加体育旅游品牌,实现地区整体的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也已成为发展体育旅游的一剂良方,马拉松首当其冲。
去年,厦门马拉松为当地带来近6亿元的经济附加值。“这还不包括马拉松后对厦门带来的延伸效应,以及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厦门文广体育副总经理张继成说。
正是这笔经济账让厦马的身后不乏追赶者和学习者,期待复制其成功。据《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去年我省共举办33场规模以上(800人以上)路跑赛事,位居全国第11位。
张继成认为,马拉松作为一个“竞技+大众”的赛事活动,必须有落地的文化呈现,这个文化呈现应是马拉松可以继续发展的基石,“福建很多地方适合做马拉松,可以立足本地特色,立足本地旅游产品,做一些精品类、旅游类的赛事,这将更有借鉴意义”。
当然,热情并不限于马拉松。在旅游者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需求的当下,融合美景、文化与运动等要素的体育赛事旅游,备受新兴游客的青睐。
龙岩市体育局局长黄华祥说:“体育旅游最好的抓手是把赛事介入景区内,让更多的人的通过参加赛事体验旅游景区的美景、美食、文化。”
将赛事融入景区,连城冠豸山的实践起源于1999年。“最早是开展滑翔伞、悬崖跳水、攀岩赛事,到2013年开始的环冠豸山国际自行车赛后发现,更能吸引人流,聚拢人气。冠豸山景区的客流量从原来的10多万人次增加到如今的50万人次,体育赛事功不可没。”据连城县文体局林尧功介绍,骑行线路途经4个乡镇和2个景区,与连城县的景致连在一起。
林尧功说,目前连城共开展11种体育赛事,“吸引了人流,带动了旅游,增加了收入”。毫无疑问,连城已尝到体育旅游的甜头。
2016年底,原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让行业人士重新将视线投向体育旅游的细分领域。这份长长的文件里,最令人瞩目的内容是这组数字——2020年体育旅游总人次达到10亿,占旅游总人数比例15%,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在去年公布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名单中,白水洋·鸳鸯溪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和厦门马拉松分别入选,成为我省体育旅游发展的标杆。
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陈三平表示,对福建体育产业来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体育旅游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且方向也越来越明显,“在体育旅游的细分赛道,体育是内容,旅游是载体,体育内容和旅游生态要做到互相赋能。在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空间、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同时,还能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及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记者 肖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