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记者瑞典直击诺奖周:中国留学生排队5小时听演讲

原标题:记者瑞典直击诺奖周:中国留学生排队5小时听演讲

中国留学生在诺奖演讲现场。

大洋网讯 2018年诺奖周于12月6日-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进行,本报记者在诺奖得主主题演讲上遇到不少前来“赶场”的中国学生和学者。他们或是来近距离接触诺奖得主;或是关注最前沿的研究,以便为博士阶段的课题提供一些新思路;也有毫不相干的领域的学生,利用在瑞典求学的宝贵机会,顺便体尝一把“近水楼台”的滋味。中国留学生对诺奖周关注程度之高,几乎体现在每一场活动中。

戴女士是来自成都华西医院的一名耳鼻喉专科医生,从业十年有余。她于今年8月来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访学。

寒风中排队五小时

她告诉记者,在国内的时候,自己每年都会关注诺奖方面的新闻。第一次有幸来到现场,她很激动。

12月7日14时的生理学或医学演讲正是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举行,面向公众开放。戴女士因此得到内部消息,想要近距离瞻仰大咖,得早点去排队。为此,早上9时许,她就匆匆来到医学院门口排队。

当天下起了小雨,阴湿的天气伴着寒风,在室外站上一会就难以忍受。但糟糕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到观众的热情。

她发现,排在队伍前面的大部分是生物医学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而这批人中中国人最多。“排在门口的有一半是中国人,前十个也有一半是中国人。”瑞典学生反而没那么活跃,“大概是习以为常了”。

等到中午1时开放观众入场,穿着羽绒服的她“整个人冻得都发烧了”。但正因为这份执着,她选到了演讲礼堂第三排正中间的黄金C位。

中国留学生热情高 本地学生不感冒

来自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的陈博士和化学材料专业的蓄博士也结伴参加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题演讲。她们告诉记者,今年十月才到达瑞典。由于化学和物理学奖的演讲都“不太好懂”,所以特意选择谈“环境改变和经济影响”这个偏大众话题的演讲来听。

和戴女士的感触一样,他们介绍说,瑞典当地学生除了第一年的博士生,对诺奖演讲等活动跑得比较勤,其他人来听的也不多。相反,中国学生倒是不少。“中国留学生热情很高。”

来自广州的陈同学还由此提到瑞典开学术讲座的一些习惯。“导师不会特别通知要求大家去听诺奖演讲。普通的演讲都是由开讲座的人来学校发广告或邮件,谁感兴趣就可以去听,学生的独立性很高。”

获奖者捐赠品千奇百怪

12月6日,诺奖周诺贝尔奖得主捐赠物品和在专属椅子上签名开始,其中,捐赠物品将会全部放在诺贝尔博物馆进行展出。相较于国内的一些博物馆,记录117年诺贝尔奖历史的诺贝尔博物馆实在是太小了,整个总展厅不超过1000平方米。

馆址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老城大广场北侧,与瑞典学院和诺贝尔图书馆都位处证券交易所大楼。2001年即诺贝尔奖100周年时,诺贝尔博物馆正式启用。除了宣扬诺贝尔奖及其得主,以及诺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生平的资讯,馆内还设有展览、电影院、剧院和科学辩论,还有书籍、纪念品商店和咖啡店。

进入诺贝尔展厅首先是聚光灯下质地厚重而精致的诺贝尔雕像,这也是诺贝尔奖奖章上的图像。四周则是用显示屏动态展示今年每个学科新晋的诺奖得主。每年诺奖得主向博物馆捐赠物品是一项传统,均会在展馆陈列。这么小的诺贝尔博物馆如何容纳数百位得主的物品?博物馆的办法是单独辟出一角陈列今年新晋诺贝尔奖得主的物品,往年的则会陈列在馆墙内。

2018年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热拉尔·穆鲁和唐娜·斯特克利兰捐赠的是发现“啁啾放大技术”的激光仪器;化学奖得主弗朗西斯·阿诺德捐赠了实验室的文化衫,上面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Wolfird,一种狼和鸟的结合生物,暗示从自然界中创造新的非自然生物;日本科学家本庶佑捐赠的是用汉字书法写就的“有志竟成”四个字。

记者在馆墙内找到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赠送给诺贝尔博物馆的礼物,即一幅包含了莫言代表作的书法作品,内容包含《红高粱家族》等诸多莫言作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捐献的《青蒿抗疟研究》也赫然在列。遗憾的是,由于馆藏受限,莫言捐赠的物品,以及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捐赠的物品保存在博物馆的仓库中,未能展出。

诺奖得主捐赠的物品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有个人物品如自行车、毛巾、靴子等,有和得奖研究相关的作品、仪器零件,甚至只有指头大小的器皿。其中,爱因斯坦得奖后给儿子的亲笔信,讲述“奖金如何花—拿来买房”的嘱托也受到许多人的关注。而每位诺奖得主的介绍在馆顶由传送装置持续不断地缓慢推送,暗示着历史和传承。在纪念品商店中,特色礼品和诺贝尔奖章巧克力也十分受关注。馆内氛围十分安静,参访者静静地戴着耳机追随导游听讲解。走马观花五分钟可以逛完的博物馆,许多人都停留至少两个小时以上。

文、图 广报全媒体记者杨逸男

相关阅读:
暖心!夜巡路上遇事故 铁警救助感人心 《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