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4次让座”的动人力量(人民时评)

原标题:“4次让座”的动人力量(人民时评)

“为小朋友的善举点赞!”近日,浙江慈溪四年级小学生黄唯成了“网红”。他在慈溪293路公交车上,短短12分钟连续4次让座,如此暖心举动被同车乘客拍成视频,经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转发后,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第一次让座时,我刚坐下就看到一位像是刚下班的叔叔站在了我旁边;我想,他工作了一天肯定会很累,就把座位让给了他”“一位老爷爷上车,我觉得他站着会不安全,就把座位让他坐了”。黄唯朴实无华的话语,展示出善与文明本来的样子,回应着人们对善行义举的共同期待。

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普通人的善行、公共空间的文明,总能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在医院,有护士看到“医托”骗人,上前扭住不放;在小区,有快递小哥看见老人连续收到保健品,怕他受骗,就托邻居转告老人子女加以提醒。类似“伤者需要输血,医生双手暖血袋40分钟”“司机在夜间山路为骑行的小学生开灯照路”等暖心的新闻,也时常在社交媒体刷屏。普通人在生活中的举手之劳,处处透出善意和温暖,而陌生人之间的牵挂与守护,恰恰是社会道德水位提升的标志。

换一个视角看,孩子12分钟4次让座受到如此大范围的关注,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善行与文明有多期待,对公共空间的不文明行为就有多排斥。无论是高铁“霸座”,还是公交车上抢夺方向盘,抑或是遛狗不拴绳,都说明涵养公共文明的重要性。问题是,如何才能让文明蔚然成风,让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

我们之所以会为文明行为点赞,因为这样的行为符合我们的预期,符合我们对良好社会的期待。这种预期的背后,是现代社会的公共规则以及约定俗成的公序良俗。正因如此,我们尊重和呵护彼此的期待,就要遵守共同的公共规则和公序良俗,不能因为一时痛快而突破底线,更不能凭个人诉求而无视规则。

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正向激励、不断涵养、持续管理的结果。从个体层面来说,维护文明和谐的公共秩序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每个人都是提升社会文明水位的一滴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个体文明素养的提升,就没有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从社会层面来谈,一方面,“惩恶而劝善”,不惩恶则无以劝善,要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总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对文明行为及时鼓励和表扬,才能树立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滋养出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其实,12分钟4次让座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也把文明的种子撒向观看视频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个文明理念、向善观念润物无声的传播过程。当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带入其中,才能凝聚起文明的共识,让文明风气充盈,让更多的文明之花在新时代开放。

相关阅读:
亿万人民智慧和实践的成果(人民观点) 赴防城港看望慰问各族各界干部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