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线解难题 共绘“同心圆”

原标题:一线解难题 共绘“同心圆”

随着北京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党员干部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为群众解决问题、做好服务的同时,也为夯实基层治理体系贡献力量。基层干部通过“居民沙龙”“走门串户”“商户座谈会”等形式,有事与群众商量着办,北京城市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逐渐形成。

“双报到”绘出“同心圆”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不仅是政府部门间的密切合作,更为每个党员提供了担当履职的机会。今年以来,北京打破传统单位党建和属地党建的封闭模式,实现基层党员和在职党员“双报到”,普通群众也自发地组织志愿者队伍和自治帮扶团体,党员群众筑起“同心圆”。

所谓“双报到”是指机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党员,其组织关系在机关单位,同时也到家庭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党组织“报到”,由社区党组织登记在册。这使每个党员既能在所在机关党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又可以在社区居委会党组织开展的有关活动中发挥作用。

“我们街道回社区‘报到’在职党员有2410人。”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工委书记彭秀颖告诉记者,在职党员“双报到”后,社区群众见到的党员多了,群众享受到的服务多了。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一同形成“吹哨”与“报到”的向心力。

针对街道内老党员多的特点,广安门内街道尝试建立了保障型党支部,为每位老党员安排了“双报到”党员或社区志愿者结对子,传递党组织的温暖。

北京东城区东四街道首创的“周末卫生大扫除”,已经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这里胡同小巷多、平房院落多、老旧楼房多、私搭乱建多。街道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到现场“报到”,从清理环境卫生的“大扫除”入手,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新格局呼唤新作为

目前,北京9175个法人单位党组织、71.73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全部回属地街乡、社区(村)“报到”。这支庞大的队伍,为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区积极搭建“双报到”党员参与社区党建、社区治理的各类平台,倡导在职党员走出家门、深入群众、听取民意,服务社区,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共建共治共享”长效机制。

通过走门串户、公开承诺、建言献策等方式,基层党员和在职党员“报到”履职,在环境整治、政策咨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真正建立和完善了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在职党员回社区参与各类活动49万余次,为民办实事4万余件。群众普遍反映“困难解决得更到位,干部们身影更亲近,生活越来越便利”。

北京市一方面大力推广“走动式”“离案”工作法,让更多社区工作者走近居民群众;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减负专项行动,严格社区工作准入事项,从源头减少不合理的下派任务。据统计,目前北京已取消市级各部门下派的社区工作事项150项、评比达标和示范创建项目31项,需由社区开具的证明由15项减至5项。

以前,因遍布开墙打洞的门脸和沿楼搭设的违建,东城区龙潭街道夕照寺西里原本10米宽的街巷被占得只剩3米。2016年底,随着街道启动综合环境整治,一层层剥离拆除违建后,在这里住了40年的居民头一回见到楼体原貌。

精细化收获幸福感

在北京日益完善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居民沙龙”“走门串户”“商户座谈会”成了沟通社情民意的新平台,不断形成的“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基层治理环境,推进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不久前,一场关于背街小巷安装路灯的协商会在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模式口村社区开得火热。居委会、区域管委、派出所代表和老街坊们齐聚一堂各抒己见,为改善社区环境建言献策。充分沟通后,融合了政声民意的治理举措,解决了乱搭建、乱停车等百姓身边的心事,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百姓的呼声就是我们的哨声。”这是昌平区回龙观镇龙泽苑社区党支部书记伊然常说的一句话。龙泽苑社区梳理社区居民需求,通过在职党员与服务对象、服务事项结对,为居民提供服务。“我们提出需求,他们都会千方百计解决。”居民岳清莲对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非常满意。

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达智桥胡同的变化同样具有代表性。一年多前,全长186米的达智桥胡同两侧还被无照经营摊位和违法建设挤占,环境脏乱、人车混杂。2017年,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办公室主任高波成为达智桥胡同街巷长,建立起街巷物业、居民自治一体化的长效管理机制。一年多来,道路宽了,胡同静了,车辆少了,消失多年的燕子又把家安到这里。

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北京居民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表示满意,超过九成居民对开墙打洞、无证无照经营和老旧小区整治表示满意,95.3%的居民对占道经营整治表示满意。改革没有终点。未来,北京将继续牢牢把握党组织领导首都基层治理的主线,牢固树立到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

相关阅读:
税收增幅为何“前高后低” 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