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俄教授撰文赞“上海精神”:中欧优秀特质“大熔炉”

原标题:俄教授撰文赞“上海精神”:中欧优秀特质“大熔炉”

参考消息网12月11日报道 俄罗斯《独立报》12月10日刊登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的《上海——最不像中国的中国城市》一文,文章摘编如下:

某些城市卓尔不群,令人心跳加速。目光掠过它的道路与楼宇、公园与古迹,停驻在青年和老者身上,不禁心旷神怡。徜徉其中,你不会被大都市的喧嚣所惊扰,反而能从中汲取生生不息的能量。不同场景,各种风韵频繁切换,从主要的商业街拐入密密麻麻的小食肆和市集当中,再一转身,面对的是厚重古迹。对我而言,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日本的京都、美国的波士顿、中东的耶路撒冷、中国的上海皆属于这样的城市,它们气质独特、意蕴天成。

上海精神是企业家精神。19世纪中期,上海开埠、外商涌入,这座不大的沿海村庄迅速蜕变为工商业中心。码头与仓库、纺织厂和船坞、商场和银行于黄浦江畔拔地而起,远洋船只也能通行无阻。如今,上海迎来了第二春。集装箱港口规模世界第一,冶金及造船企业执全国牛耳。2010年,上海成为中国首个承办世博会的城市;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投入运营,开全国之先河;今年11月,全球首届进博会花落上海,因为上海人对漂洋过海而来的进口商品最为懂行,而这恰恰是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的兴趣所在。

上海精神是大政治、大沉浮的精神。1921年7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的见证下,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上海的高校学生和知识分子积极投身革命,为民众及斗士开拓视野。

上海精神是世界主义、是开放精神,它是将中国人的勤劳与创造力跟欧洲民族的优秀特质彼此交融的“熔炉”。当年的霞飞路和辣斐德路已经分别更名为淮海中路和复兴中路,行道树皆为自法国引种而来的悬铃木,都铎风格别墅、新哥特式建筑以及美轮美奂的装饰艺术楼宇掩映其中,街区保留了浓郁的欧式风情。

在俄罗斯爆发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后,大量俄罗斯人流亡上海,财富最丰厚者多定居于法租界。在日本人侵占哈尔滨后,上海向更多的俄罗斯人敞开了怀抱,某些街道甚至用俄罗斯人的名字来命名。非常了解老上海的人,对每栋楼都如数家珍:这里的住户是医生,与他比邻而居的是律师……

上海蒸蒸日上的发展可以从建筑物的楼层数量中窥见一斑。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老城区内,多为两层的洋房或石库门建筑,当然,外滩也有15到20层高的“摩天大楼”。而后,先是抗日战争,再是内战,城市的建筑风格并未发生显著的改变。改革开放政策没有令上海一夜暴富,但它为国库贡献了巨额税收。直至90年代初,巨资开始涌入上海,新城拔地而起,这便是著名的浦东新区。

1999年,我第一次从浦西进入浦东。映入眼帘的是典型的城郊画面:菜地、仓库、小厂房……在建设指挥部内,我目睹了未来城市的规划沙盘、摩天大楼的草图。老实说,当时的我并不相信这一切会成为现实,然而事实颠覆了我的想象。

不久前,上海市进行了城市高楼普查,超过100米以上的建筑高达930座,冠军是127层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它在第119层设有中国最高的观景平台,120层坐落着最高的餐厅,最高的游泳池位于第84层。

上海这座城市提供了无尽的谈资,值得大书特书。然而最好是亲临此地,感受它的脉搏与呼吸,爱上它的精神与气质,毕竟这样的城市为数不多。

相关阅读:
广西落地境外旅客离境退税政策 滴滴试行“乘客醉酒乘车”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