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用铁的约束将规矩内化为习惯

原标题:用铁的约束将规矩内化为习惯

事实说明,制度文明绝不仅仅是“强制”的文明,更是改变行为习惯、形塑社会风气的文明。强力的外部约束,正在日积月累中固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惯性。“八项规定”的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要求衍生制度,制度培育习惯,习惯涵养文化”的内在逻辑。

八项规定六年了!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一场正风肃纪、激浊扬清、刷新吏治的作风之变由此开启。

六年,六百多字,带来的巨变有目共睹。截至今年10月底,在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违纪行为发生在2013年的占比为42%,2018年为4%,呈逐年大幅下降趋势;从2012年到2017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五连降”,累计减少逾30亿元,降幅超40%。数字背后是可触可感的新气象,过去,公款吃喝、公款送礼、公车私用一直被视为“老大难”,时常有人抱怨“上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而如今,饭局应酬少了,领导干部回家吃饭渐成常态;粽子、月饼、大闸蟹这些一度被“天价”异化的东西,重新成为庆祝佳节的应景美味;“高价回收烟酒”的生意“黄”了,私人会所的买卖“凉”了……一年一个样,六年大变样,广大干部群众在点滴细节、桩桩小事中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变化。八项规定,短短六百多字,何以能推动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规模最大执政党实现自我革新?这背后饱含着深刻的治党智慧。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不良作风常起于毫末、积于忽微,改进作风自然就要于青萍之末见决心。这也正是落实八项规定的重要切口。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刹住会所里的歪风,从剔除月饼里的奢侈,到整治车轮上的腐败,八项规定利剑所向,可谓细大不捐、直戳时弊。而“铁八条”的鲜明锐利,同样体现在落实上。掷地有声、充满刚性,没有“情有可原”、没有“下不为例”,力度一刻不减,效果立竿见影。一些人抱怨“官不好当”,群众乐见“为官不易”,都源于这样的现实语境:党纪国法发威了,“紧箍咒”让人头痛了。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记又一记长鸣警钟,消除了“风头会过”的幻想,打掉了“法不责众”的侥幸,敲实了“伸手必被捉”的告诫。强力的外部约束,正在日积月累中固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惯性。一事当前,大家总会先用“铁八条”的尺子量一量,看看合不合规,出不出格,尤其是走在“有油水的地方”,更会慎之又慎。这种由心而发的认可,已然逐步超越“不敢”“不能”,步入“不想”的层面。徙木立信、春风化雨,规矩成了自然而然的行为选择,遵之守之也变得理所应当,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自然水到渠成。

事实说明,制度文明绝不仅仅是“强制”的文明,更是改变行为习惯、形塑社会风气的文明。“八项规定”的落地生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要求衍生制度,制度培育习惯,习惯涵养文化”的内在逻辑。比如,公车私用被明令禁止,何尝不是在提倡清简的社会化出行?公款吃喝被捆住手脚,何尝不是在塑造节约光荣的价值理念?刚性制度所到之处,既是对作风的扶正袪邪,更是价值观的重塑再造。当前,制度管党治党成为共识,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接下来,在一以贯之用好成功经验的同时,作风建设更要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把“行有所止”内化于心,养成为民、务实、清廉的习惯选择、价值规范、文化自觉。

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八项规定出台六年,全党全社会风气虽大有改观,但仍有人顶风作案,“四风”也出现了一些变种。这无疑提醒我们,作风建设本就有一抓就见效,一松就反弹的特点,松一松很多过去的坏习惯就会卷土重来,只有紧一紧才能将既有的成果夯实为新的习惯。新征程上再出发,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能始终握有一份可靠的“政治保单”。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时刻保持一份坚韧执着,不断强化“不敢”的震慑、扎牢“不能”的笼子、增强“不想”的自觉,让“金色名片”永不褪色、永不蒙尘。

相关阅读:
我省开通省内异地就医门诊费用医保直接结算 2018年粤港澳应急与安全生产装备技术博览会在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