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发性金融机构成为新兴市场基础设施融资主角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4日讯(记者徐惠喜)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与全球基础设施项目权威行业刊物IJGlobal12月4日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主权国家拥有的国际贷款机构在为新兴市场重要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并参与了越来越多的双边政策性贷款交易。
图为2008年至2017间双边和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出口信贷机构贷款情况。
这份题为新兴市场基础设施融资新趋势报告,对全球范围内来自出口信贷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与项目发起机构的434名高管进行了问卷调查。90%的受访者预计,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与出口信贷机构在这一约1,200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基础设施融资领域中所占份额将超过当前的20%。“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出口信贷机构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增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所提供的稳定性,”贝克·麦坚时全球银行与金融业务部负责合伙人Michael Foundethakis律师表示,“它们在经济周期与政治波动中提供了确定性 , 而使用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资金,你就不会遇到那些波动。由于拥有不同的风险状况,它们也可以触及商业银行所不敢涉足的领域。在一些新兴市场中,它们是唯一的选择。”
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债权国政府愈发关注双边政策性贷款,而非多边贷款。国际金融公司(IFC)或欧洲投资银行等多边机构拥有多个主权国家作为股东,与之相对的是,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机构与出口信贷机构由单一国家拥有。2017年,双边政策性贷款占到新兴市场基础设施项目发展与出口信贷贷款的份额从十年前的56%上涨到近80%。“国内财政的限制意味着新兴市场政府正越来越多地寻求开发性金融机构、出口信贷机构、政策与商业银行等外援来满足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贝克·麦坚时全球项目金融业务部负责合伙人Jen Stolp律师表示。“多边贷款依然是当前格局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过双边政策性贷款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下的中国对外贷款以及非洲对基础设施发展的巨大需求所推动的。”
过去10年间,在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出口信贷机构对非洲电力项目的投资中,有一半以上(53%)来自中国贷款机构,其次是多边贷款(22%)。2008至2017年间,中国进出口银行是对非洲投资最大的政策性贷款机构,而中国开发银行则是这一时期的第二大双边投资者。总部位于美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出口信贷机构仅贡献了3%的资金。不过受访者认为,随着美国对非洲兴趣的增强,这一格局将发生变化。美国近期决定将海外私人投资公司转变为国际开发金融公司,并将其贷款上限翻倍至600亿美元,这进一步证明,美国确实正在恢复对双边政策性贷款的兴趣。
图为2008年至2017年,对撒哈拉以南非洲非洲国家投资最多的政策性贷款机构。
报告显示,受访者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开发性金融机构贷款的重要性归因于该地区对基础设施发展需求的不断增长(39%),以及由于这些投资中可预见的高风险,导致该地区项目缺乏商业资金(34%)。
基础设施融资的一个显著趋势是,大多数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出口信贷机构均对所融资项目的可持续性要求不断提高。在新兴市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中,双边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出口信贷机构的投资从2008年的2.71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107.7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