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持续效益——让绿色成为最优质资产
如今的锦江合江亭一带新颜。 (周筱华 摄)
一纸“锦江春色回天地”的书法作品,落着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的题款,田军笑盈盈立于右侧——这张照片,成都市城市河流研究会副会长田军珍藏多年。
那是1997年中秋的事,当时府南河(现称锦江)综合整治工程进入尾声,“在北京的费老听说府南河的整治非常顺利,上下同心、全城同力,十分高兴,写下了这句话。”11月12日,田军向记者回忆,在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时,这诗句更是一时脍炙人口。
府南河系源于岷江系四条河中的走马河,流到成都形成府河和南河,府河走北,南河绕南,在合江亭相汇东去。2005年,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复:将府河洞子口至江口镇约97.3公里的河段更名为锦江。
从1992年至2002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进行了10年。此后,成都治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留。2013年8月,成都被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去年12月11日,成都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水利部验收。
如今,锦江水生态治理如火如荼,“百水润城、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画卷,正在成都大地上渐次呈现。
十年整治
府南河工程连获国际大奖
今年4月,在上海世博园展出8年的成都活水公园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建筑实物案例”,与中国馆一起成为永久建筑。
作为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的城市生态公园,活水公园自20年前建成,就一直被称为“成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代表”。而活水公园的修建,恰是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硕果”。
“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马桶盖”,30年前,这句顺口溜流传在成都坊间,更有市民形容府南河变成“腐烂河”。
1985年5月,龙江路小学教师达鹏福带领学生沿河调查。在他的辅导下,孩子们给市长写了一封信,呼吁“救救锦江”。记者在府南河管理处查到当年的相关记录,“沿江两岸,650多个排污口,每天向河中倾泻60多万吨污水”。
1992年,成都市决心对府南河进行整治,并以治水为核心,全面带动城市居住环境改善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6月6日,四川日报一版刊发消息《成都府南河整治拉开序幕》,记录被列为成都“一号工程”的历史时刻。
至1998年,府南河实施了五大整治工程。原来密布两岸的小工厂相继搬迁或关闭,新修的排污干管,将污水导向三瓦窑污水处理厂,不再直排。府南河城区段15公里两岸棚户区的10万人搬入二环路周围的24个居住新区,在原址上打造了687亩的新商贸区和860亩的商住区。包括活水公园在内,府南河沿岸以春夏秋冬主题修了多个小景园,美化河堤风景。
时任府南河综合整治办公室的新闻发言人田军记得,当时政府、社会、媒体、市民达到空前团结。在沿岸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居民们为了表达感谢之情,给府南河综合整治办公室送去了1000多面锦旗。
1998年,著名作家魏明伦在四川日报《天府周末》发表了《府南河记》,为这一工程点赞。同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捧回多项大奖:联合国“人居奖”“国际环境地域设计奖励”“国际优秀水岸最高奖”,2000年又获得“地方首创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绿色为底
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荣誉加身,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却并未停下。从1998至2002年,成都市又对府南河上至柏条河、下到黄龙溪河道24公里进行了整治,耗资15亿元。
以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理念为基础,按照“生态投资是政府最优质资产”的理念,成都市加大了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成都水环境治理进一步铺开,沙河综合整治、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陆续实施。中心城区378条街道雨污分流、62条内河小流域治理;共建成245座污水处理厂(站),日污水处理能力达249.7万吨,实现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满覆盖。
“成都,以2%的用水增长支撑了30%的GDP和25%的人口增长”“成都市民对水生态环境满意度达到91.2%”,这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验收时,水利部给予成都的认可。“在试点建设过程中,成都真正做到了将节水优先贯穿到整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高级工程师何凡写下如此评语。
2017年6月,成都颁布“治水十条”,同年12月1日启动了被称为“新时代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相比过去,整治要求更高、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
截至今年5月31日,成都已全面完成了锦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截污、清淤等工作,基本实现无污水下河的目标。今年8月,百花潭公园、文化公园退墙5米,24小时开放,全长14公里的锦江绿道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全面建成开放。
11月下旬,成都专题研究锦江水生态治理,将其与公园城市建设结合,以创新理念推进综合治理,今后将在人气旺景致美的河段,重点营造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形成水润天府“锦江图”的优美画卷。同步塑造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的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
展开锦江水生态治理蓝图,未来更加令人瞩目:锦江流域2009平方公里水生态将得以重塑,形成110平方公里蓝绿空间和通风廊道,“锦城十八景”“成都大阳台”等新老景点将相互映衬,结合乡村振兴规划,成都平原“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美景将得以再现。
“濯锦江边两岸花”“泛舟直达黄龙溪”,这是锦江的唐时景象,成都正在加快努力,让城区水网变打卡胜地,让“夜游锦江”早日实现。
记者手记
水生态治理的成都“样本”
时隔20年重访,当年的亲历者已多不在岗。成都市府南河管理处向记者推荐一个人,说她“全过程经历”。
11月3日,记者拨通了“她”——成都市城市河流研究会副会长田军的电话。随后的两小时面对面采访如入时光隧道,府南河整治过程历历在目。
田军提及最多的是活水公园,她说这是“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的经典之作”。
她记得,1995年一位名叫贝西·达蒙的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环境艺术家来到成都,发起“水的保护者”宣传活动,并在府南河畔进行多次以唤醒环保意识为目的的行为艺术。在田军的沟通下,正在进行府南河综合整治的成都市接受了贝西·达蒙提出的建设一座水保护主题公园的构想,并引入府南河水,利用湿地塘床和各类植物进行净化,成为一个水生态治理的“活样本”。
这段生活也深深影响了田军。2002年退休后,她和16位专家一同发起成立了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继续为成都治水奉献热情和智慧。随着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目标提出,优化城市绿色格局、构建城市生态本底的需求进一步增强,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田军和她的河流研究会同仁们也更加活跃。
川报见证
1998年,经多个国家的多个项目的角逐,有关专家评审团反复评审,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1998年度联合国人居奖。《四川日报》在1998年10月24日一版刊发了这一消息。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标志性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居条件,也是对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一次培养和再教育,有力地推动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府南河综合整治大事记
20世纪70年代,成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膨胀,农业和工业用水急剧增加,府南河污染严重。
1985年,龙江路小学学生写给成都市市长一封信,呼吁“救救锦江”。
1992年,成都市决定综合整治府南河并做准备工作。
1994年6月,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并被定为政府“一号工程”。
1998年11月,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2000年,相继获“地方首创奖”及“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2005年5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将府河金牛区洞子口至彭山县江口镇约97.3公里的河段更名为锦江。
2017年6月,成都启动“治水十条”行动。同年底,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两项重点工程在成都同时启动。
2018年5月,成都全面完成了锦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截污、清淤等工作,基本实现无污水下河的目标。
2018年8月,全长14公里的锦江绿道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全面建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