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朱自清诞辰120周年:生前太辛苦了
朱自清幼子朱思俞在大会上发言回忆他记忆中的父亲。在朱思俞的印象中,朱自清生前过得太辛苦了。通过五则日记,我们得以窥见朱自清的生活与为人。
“本月支出五百七十元,数目惊人”——朱自清1941年3月日记
“米价高达四百元,甚可畏,生活越来越困难了。”——朱自清1941年4月日记
1940 年,朱自清的工资需要分担昆明和扬州的两个家
(朱自清有过两次婚姻——记者注)
,他在上述日记里记下捉襟见肘的家计。
由于朱思俞母亲陈竹隐是成都人,且成都物价便宜,陈竹隐带着子女去成都居住。同年暑假,朱自清入蜀与家人团聚一起。到成都两个月后,物价上涨,逐渐与昆明相当,还要负担扬州家人,经济十分困难。
1939年8月,朱自清与夫人陈竹隐、三子朱乔森、幼子朱思俞(前右)摄于昆明翠湖公园。
当时,朱自清在成都领取的离校休假月薪只有四百一十八元。11月,幼女朱蓉隽出生。1941年,陈竹隐到四川大学图书馆工作,有收入帮助家用,这点在昆明是不容易做到的。
虽然家境艰难,但朱自清在成都的一年多里,在国文教材上多有创获。他与老友合作,整理了多年国文教学的经验,合编了《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三本书。为教好古诗词,朱自清认为自己要能写好旧体诗词,向黄晦闻请教,从换句模拟入手,逐渐掌握了写旧体诗。在成都时,朱自清与叶圣陶、萧公权唱和多首,收入《犹贤博弈斋诗抄》。
“健康渐不如前,胃疾常作,精力锐减”——1942年朱自清致俞平伯信
1941年秋,父亲离成都返昆明,到文科研究所独身居住。从那时起直到1946年复员前,除有两年暑假回成都外,独居于昆明。1942年冬,昆明极冷。袍子已破,穿不出去,遂买赶马人的毡披风去学校,睡觉当褥子,引路人侧目,但朱自清安然自得。彼时,西南联大的教员普遍生活困顿,朱自清靠在昆明五华中学教国文,补贴家用。独居昆明时期,朱自清上课要走20多里,营养不足,仍旧全力工作。
但朱自清身体日衰,40余岁,已状似半老。在给老友俞平伯的信中,朱自清谈到自己健康状况不似从前。但朱自清仍一面教课,一面做学术研究,写文章。《诗言志辩》《经典常谈》《新诗杂话》《伦敦杂记》都在昆明时完成。
1945年, 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从左至右)在昆明。
除了病,就是穷。1944年,朱思俞兄妹三人同时身染重疾,朱自清卖掉一个砚台和碑帖,才凑足路费暑假赶回成都,看望家人。
1945年,朱自清在成都得知抗战胜利。8月10日晚,屋外传来鞭炮声,据说日本投降。饱受八年抗战的煎熬,成都人自发上街游行,朱思俞跟着朱自清加入游行的队伍。但实际情况是,那天日本只是初步表示了投降意愿,前一日晚,日本天皇确定了保存天皇的体制下可以投降,日本东乡外相发表讲话,被美军在重庆的电台监听到,后传到成都,遂引起自发游行。朱思俞大喜。朱自清游行回来以后跟妻子陈竹隐说,抗战胜利了,千万别打内战。
“此诚惨绝人寰之事,自李公朴被刺后,余即时时为一多之安全担心,但绝未想到发生如此之突然与手段如此之卑鄙!此成何世界!”——朱自清1946年7月日记
1946年夏,梅贻琦宣布西南联大结束,准备复员。朱自清回到成都,准备全家复员北平。7月中,从报纸得知闻一多被刺,朱自清十分震惊,在日记中记下上述悲愤之语。
朱自清与闻一多同事多年,虽性格不同,可对闻一多为人为学都颇尊敬。闻一多手稿书写很工整,他一直想看。一次,朱自清到闻一多家去看,闻不在,他通过闻夫人看了手稿,一下就看了好几个小时。得知闻一多被害,朱自清接连写了两篇悼念文章:“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这句话一再被写进他的文章。此外,他又写了一首已20年未写的新诗,歌颂闻先生“你是一团火
……”。
8月18日,朱自清不顾特务威胁参加成都的闻一多纪念会,介绍闻先生的生平业绩。
回清华以后,朱自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编写闻一多全集,清华大学决定成立闻一多全集编辑委员会,朱自清为编委会召集人、主委,全集实际工作由清华中文系同仁完成。朱自清花了大量的精力,并写了序和编后记。全集于1948年朱自清逝世前完成。
“此事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我们既然反对美国的扶日政策,就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个人的责任”——朱自清1946年6月日记
闻一多被刺后,朱自清对国民党统治和内战日益不满。是时,北平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朱自清抱同情态度,多次签名支持。
1948年6月,美国决定扶植日本,抗日战争刚胜利不到三年,此举受到广大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上海领事卞宝德言论侮辱中国人民,扬言中国人吃饭都要靠美援面粉过日子,还要反对美国的政策。言论一出,国人愈愤,朱自清与多人一起签名拒绝领美援面粉以示反对,当时签名的有上百人,仅清华就有多人,如张奚若、金岳霖、吴晗、陈梦家、李广田、余冠英等知名学者。
朱自清在日记中表述自己的决心,纵使生活费削减,反美之心不移。当时,朱自清每月工资只能买三袋多面粉,自知此举会对家庭经济造成损失,但他认为一个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当如是。
当时,朱自清已病重,两月后便去世。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去世前的遗诗
自抗战以后,朱自清便常犯胃病,胃疼频发。返北平后,一开始到清华校医院取药,校长秘书会中医,朱自清请他开中药吃。饮食方面,家里常特别为朱自清做菜,其余家人不吃。朱思俞的任务是把奶粉冲给父亲喝。
及至1948年,朱自清胃病愈演愈烈,一犯就吐,一吐就躺在床上,几日动弹不得。一日夜,突犯病,第二天有课,只能让三子到教室里递病假条。
1948年找大夫看过,大夫说,你这个胃得开刀。但家人不敢让朱自清开刀去,只能养着,结果愈发严重。但朱自清仍坚持工作,系里教学及杂务未有懈怠,编闻一多全集,写文章,参加各种会议、讲演。此外,又完成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语文零拾》三本书。
1947年,朱自清(后排左二)与家人在清华大学留影
1948年6月反美扶日签名前几日,朱自清体重已不足39公斤。到7月15日,连续参加三个会,上午闻先生全集编辑结束,宣布编委会解散;下午教授会;晚上闻先生遇难两周年纪念会。
7月23日,还参加一个座谈会。朱自清扶着手杖,脸色苍白,背脊弯得厉害,发言也只能低声说话,朋友看见都大吃一惊。
在朱思俞眼中,父亲生前给的最深印象就是他太辛苦了。朱自清三子朱乔森认为朱自清是一个狷者,狷者踏实工作,有所不为,清白做人。在朱思俞看来,朱自清就是这样,尤其是有所不为:从不附炎趋势,抗战中,曾有人要他去重庆做官,被他严词拒绝,与国民党政治有关的事都拒绝参与。他做事特别严肃认真,公私分明,绝对不占公家的便宜。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朱自清去世前,书桌的玻璃板下,压着他这句改写李商隐的对句。
(本文根据朱思俞现场发言整理,未经讲者审定。)
作者
:新京报记者 沈河西
编辑
:李永博;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