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警惕创新政绩驱动下的科技冒进

原标题:警惕创新政绩驱动下的科技冒进

警惕创新政绩驱动下的科技冒进

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但是,创新应该遵守科学精神、规律与规则,并尊重市场选择,应该警惕“创新政绩主义”,并由此干扰真正的创新活动。

创新绝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不能搞成一项政策驱动的运动。基础创新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力,是由内而外的创造,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应用技术的创新则来自于市场需求与商业利益的驱动,带有市场导向特征。如果创新概由政府的指挥棒引导,可能导致基础创新者追逐政策热点,而应用创新忽视市场需求。

创新要重视质量而非数量。当把创新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一系列指标作为政绩评价参考的时候,会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追求创新数量而非质量。比如中国最近几年专利与论文数量大幅上升与考核政策有关。本月中旬,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表示,中国的专利很多是垃圾。这句话不无夸大之嫌,但作为世界“论文工厂”,中国论文的价值也不够高,而且抄袭等现象广泛存在。

国家统计局上个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1.76万亿元,如此巨大的投入显示了中国支持研发与创新的决心,但我们也应该重视资金利用效率,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选择,如果产出大量垃圾专利或研究结果,那是巨大的浪费。

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以政绩导向推动创新,有让创新活动形式化的危险。大大小小的城市正在建设“创新园区”,招商引资,给予各种优惠或补贴。这种做法往往以驱赶本地传统工业为代价,但又不能吸引真正具有技术的企业入驻,从而导致“创新的泡沫化”,各种以创新为标签的公司如雨后春笋,很多是政策套利的投机者。

创新政绩主义导向会制造“科技冒进”,导致相关项目缺乏科学论证与规范约束,脱离科学基础,出现冒进主义。比如最近由地方政府、高校以及央企筹建的“天河工程”项目,多位气象、大气领域专家称该工程是一个“荒诞幻想的项目”。但集体质疑也没能阻止项目推进,因为它属于地方政府支持的创新工程。

科学创新冒进主义的滋生,还可能刺激学术投机,致使个别科技人员做出违背科学伦理与学术规范的事情。日前一位中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让一对已经降生的双胞胎成为自己的“实验品”,严重违背科学伦理,并将被试验者置于危险之中。

早在2016年,一位学者曾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有关基因编辑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尽管其试验被证实无法验证,并广受质疑,但他随后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政治荣誉与巨额的资金支持。至今没有任何政府部门撤销这些荣誉并进行追究,这可能会鼓励研究者夸大研究成果来获取各种资源。

政府鼓励创新是正确的、积极的导向,但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重建有利于创新的规则,如果没有规则,会带来混乱和投机,并影响创新活动的质量。首先,政府应该将重心放在保护知识产权以提高社会的创新动力;其次,政府应该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并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与教育体制,赋予研究者学术自由并增加他们的收入;其三,各种重大创新项目必须经历行业评测,尊重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不能搞创新运动。其四,政府也不应该制造过多的“外部诱惑”影响基础研究者的研究,使他们转向眼前的短期利益。

政府不应该去干涉市场创新,也应慎用产业政策、产业园、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去刺激创新。创新是由科学精神与商业价值驱动,而非政府规划。目前创新的政绩主义导向正在将创新活动形式化,造成巨大的浪费,并干扰真正的创新资源配置。事实上,创新的浮躁化会导致整个社会对创新产生误解,催生“泡沫技术”,即没有真正进步的修饰型技术。

一种创新的功利主义氛围正在形成。这些力量并没有尊重创新的规律,反而用种种“激素手段”拔苗助长,因此其带来的破坏性可能比收益更高。事实上,不管是任何一个科技创新大国,其技术创新源自生存竞争压力,而不是由政策和资本疯狂堆砌起来的“甜美环境”。

相关阅读:
《广府春秋·璀璨明珠》周六登陆央视纪录频道 春运团体火车票开订 可只订单程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