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基层说]乡镇工作怎样才能留住年轻人
[学习小组按]
近日,云南80后白发基层干部李忠凯意外走红。李忠凯长期在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工作,交通不便、环境艰苦;再加上近年来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其白发已有时日。事后,有媒体曝光了李忠凯的几个80后同事的照片,这些基层干部的形象大抵差不多。
30岁左右的80后、90后年轻干部,基本上是2006年《公务员法》颁布实施之后,通过选调生、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大学生村官等途径进入乡镇工作的。这一代乡镇干部文化素质高,政策理解能力强,熟悉办公室业务,是当前乡镇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
年轻干部“早生华发”有自我调侃的意味,但也反映了基层年轻干部日常工作的苦累和矛盾,目前,公务员法(修订草案)正在广泛征求意见,昨天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也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基层干部对此有何期盼和建设性意见,小组请长期在基层调研的吕德文教授谈谈他的观察,也欢迎基层组员在评论区和我们一起聊聊。
新老更替中的“代沟”
乡镇干部除了80后、90后,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现今50岁左右的“老乡镇”。这一代乡镇干部经历过“三农”问题最为严峻的时刻,工作经验丰富,仍是当前乡镇干部的中坚力量。
这两代干部无论是在文化素质、工作作风和组织文化的理解上,都存在明显差异。乡镇干部工作存在代际差异,中年干部很多从事“外务”工作,负责部门的决策以及疑难问题的解决,大量时间花在群众工作和部门协调上;年轻干部则从事“内务”工作,负责文字工作以及业务流程的规范化。
就这导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两个不同群体的乡镇干部相互“看不惯”。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中年干部看不惯年轻干部只会做办公室工作,遇到实际问题手足无措。“我一句话就解决的问题,他们搞半天都搞不定”,这是中年干部常挂在嘴边的话。要是乡镇主要领导是上级机关“空降”而来的年轻干部,这些中年干部或明或暗的不配合,是乡镇工作难以推动的重要原因。而一些年轻干部亦瞧不起这些中年干部,觉得这些干部思想僵化,“连电脑都不会用”。
二是在很多地方,干部断层问题将很快爆发。总体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结束之前的大概十年时间,全国绝大多数的乡镇政府的编制和人员均已冻结,乡镇干部“只出不进”。而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虽放开了进人渠道,却普遍面临“留不住人”的问题。导致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乡镇的80后年轻干部不超过20%,缺编问题严重,后备干部严重不足。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跟我们说,再过5年,一大批“老乡镇”将集中退休,他们乡镇就会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年轻干部的“根”扎不进基层
在城市化日渐加快的今天,乡镇干部的生活状态受很大影响。
目前,仍有相当部分“老乡镇”住在农村,他们习惯农村生活,即便搬到县城居住,在农村仍有完整的社会关系网。但80后、90后基层干部基本都是大学毕业,他们的生活习惯是城市化的,他们的子女教育、朋友圈需要在县城完成。但是,乡镇基本上是一个熟人社会,这对年轻干部是一个很大挑战。如果是偏远一点的乡镇,还要面临孤独、寂寞所带来的挑战。很多年轻干部刚到几天就辞职不干了,有的甚至连招呼都没打,走了以后才通知乡镇领导。
由于在基层没有社会关系网,年轻干部几乎没有办法接触农村工作,亦不可能了解一线工作的实际:
一是“内务”工作已经够多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笔者调研的绝大多数乡镇,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几乎都是这年轻干部承担的。这些工作主要包括:①上传下达。工作虽小,却琐碎,且有时效性,其实是很考验办事能力的。②“写材料”。总结汇报、检查考核等等,有些是常规性的,大多却是非常规性的。③报表台账。就目前的乡镇工作而言,报表台账几乎是上级推进任何一项工作的必备的基础工作,它承担着“办事留痕”的功能。调研中,某地推进精准扶贫,“填表”工作让村干部怨声载道,声称“打印费都可以让多家贫困户脱贫了”。
二是“外务”工作没机会。与年轻干部不一样,绝大多数中年干部都是本镇人,且在本镇工作多年,和各村的村干部相识已久。所以,普通农村工作真的是这些中年干部“一句话”的事。而重要的农村工作,则需要乡镇领导参与协调,这些年轻干部也使不上力。
结果是,这些年轻干部虽然工作在基层,但未能扎根基层,他们很难从群众那里获得工作反馈;而材料水平如何,其评判标准主要在乡镇主要领导手里。应该说,年轻干部作为乡镇工作的“稀缺资源”,乡镇党委政府都是比较重视的。但空间也就那么大,如不安于平实,多少都会有怨言。
年轻乡镇干部的成长路线
绝大多数80后、90后年轻干部进入乡镇工作,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将乡镇干部当作一份稳定而有保障的“职业”,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成为业务骨干,对仕途却无甚追求,既稳定,又不耽误照顾家庭。
二是对仕途有一定想象,希望在基层干一番事业,而但凡有抱负的年轻干部,基本上都会有比较好的位置。
从职业待遇和保障上说,乡镇干部不算差,亦不算好。笔者测算了一下年轻乡镇干部的工资收入,其工资收入在当地都算是中上水平。事实上,年轻干部虽对“低收入”有一些怨言,却大多有理性认识。他们对物质待遇的要求其实是不多的。但他们在乎的是,不同身份的乡镇干部“同工同酬”。比如,公务员有车补,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事业编干部和大学生村官都没有。
绝大多数年轻干部都对职务晋升有要求,而乡镇的晋升空间极其有限。调研中,80后、90后乡镇干部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都在一边工作,一边准备各种考试。大学生村官要考事业编,事业编想考公务员,公务员又想考上级政府机关……
因此,当前的年轻干部,在短短几年内就容易出现分化:
一是一开始就看不到希望的,立马就辞职走人了。
二是工作几年后感觉晋升无望得过且过的。这类人最大的念想就是,下班以后不要什么事都找他。
三是想尽办法离开乡镇调到别的单位的。只要做得好、能力强,几乎不愁没地方去。一些强势部门,如县委组织部、纪委等,经常从乡镇借调人员。
四是安心在基层工作的。大都是因为其工作性质相对而言比较专业、单纯,亦比较有规律,再加上,家庭都已稳定,压力不大。
五是努力奋斗的。他们中的相当部分虽未晋升,却可以得到“重用”,如主持党政办、组织办、农经站等大办的工作,几乎是晋升副科的必由之路。因此,凡是在这些岗位的年轻干部,工作都比较积极,亦有追求。
让年轻干部拥有“事业感”
乡镇政府很想留人,却没法留住年轻干部。好几个受访乡镇主要领导都直言,年轻干部想离开乡镇,得理解,乡镇确实无法提供好的空间。中部某大城市市郊的一个镇,全镇共有54名干部,80后年轻干部只有5人,过去十年,该镇“流失”了年轻干部共8人。
乡镇之所以没法留住年轻干部,归根到底是因为乡镇工作未能给年轻干部“事业感”。就笔者的调研来看,80%的年轻干部刚进入乡镇工作时,都是有一番抱负。他们不是不能吃苦、不是不愿意扎根基层,但现实是乡镇工作不能让他们施展抱负。乡镇待遇不高、工作辛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没有提供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乡镇,年轻干部的晋升空间虽狭窄,却有足够多的性质不一样、地位有差异、成就感不同的岗位来锻炼。比如,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到管理区工作,可以非常快地熟悉农村工作,学习群众工作经验,短时间内就锻炼了工作能力。过了两年到条线部门工作,就可以熟悉办公室业务,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差不多了,就可以主导某个部门的工作,为进一步的晋升创造条件。
当前,应该创新乡镇工作机制,让年轻干部尽快成长起来,让其有事业成就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中早就强调基层工作经验。但让人遗憾的是,相当部分地方仅仅是把基层工作经验当做简单的履历来对待,而未能将之变成是一个经历。改变这一状况的做好办法是,重要工作岗位要优先从基层干部中选拔任用,少用慎用“空降干部”。
另一方面,要想尽办法创造年轻干部的农村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年轻干部事业心的激发,组织认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年轻干部直接从群众那里获得认可。因此,年轻干部不应只呆在办公室写材料,而应该深入到田间地头去,向实践、向群众要力量。在这个意义上,必须对整个基层工作重新定位,让基层工作更接地气。
责任编辑: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