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京报:中国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犯多少伦理大忌

原标题:中国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犯了多少伦理大忌

科普之家

任何科学试验的目的都是造福于人和社会,而非伤害,如果考虑到有一丝一毫对人的伤害,这样的研究就要接受科学伦理的审视。

11月26日,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起热议。报道称,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能天然抵抗艾滋病,并且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消息称,上述成果由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带领团队完成,项目由一民营医院通过伦理审查。不过,昨天下午,该民营医院已否认免疫艾滋病婴儿在该院出生,称“医院和贺建奎没关系”。

26日下午,贺建奎所属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官网发布情况声明,称贺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对于其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学校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表示,针对这一大众关注的热点事件,省卫健委已组织力量展开调查,并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中国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存在伦理缺陷

在经历了传播初期的舆论震动后,关于该项目的伦理争议逐渐多了起来。首先是,基因编辑婴儿是否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此,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称,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随后,该委员会表示已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公布。但是,网上流传的一份《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审查申请书》却显示,此项目是由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一个医院是否有权批准这一涉及人类生殖和基因改变的重大研究,值得讨论;而且,即便一个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可以批准此类试验性临床治疗,根据惯例,也要上一级部门批准。

但目前的信息是,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并未收到这样的报备,更谈不上批准。因此,这一研究可能存在伦理监管的重大失误、失察和失职。

在理论上,这一研究也有伦理缺陷,即团队违背目前国际上主流医学界对基因编辑胎儿的约定俗成(不成文法)和成文法。对于人类胚胎,目前国际上的伦理管理是,可以研究,但仅限于14天内的胚胎,研究后需要销毁,更不能让其出生。

即便走在世界人工生殖技术前列的英国,目前法律也不准许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生。现在,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出生,说明中国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是这后面的伦理基础却显得空虚和不坚实。

因为,任何科学试验的目的都是造福于人和社会,而非伤害,如果考虑到有一丝一毫对人的伤害,这样的研究就不能获得批准。

基因编辑婴儿有很大的不可靠性

从实际上看,现在出生的基因编辑婴儿也许还未受到伤害,而且贺建奎团队称要用18年的时间来随访,确认这一技术是否只是造福于孩子,或是进行利弊方面的衡量。

但现在研究中透露的结果已经让人担忧:在试验中,只有超过44%的胚胎编辑有效。这也意味着,这一基因剪刀CRISPR/Cas9具有很大的不可靠性,可能脱靶。

具体到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上,就有可能对编辑CCR5基因(靶基因)脱靶。而且,脱靶后,即便当时能检测出来,也可能会浪费很多的胚胎,给病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但是,如果不能当时检测出来,到婴儿长大后,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遗传病或危及其生命。而且,基因剪刀CRISPR/Cas9的脱靶现象已经为中外大量研究所证明,估计为40%-70%。

另一方面,对于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还有一个重大的理论陷阱,即选择修改CCR5基因是否就可以完全避免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T细胞。

对人的研究发现,具有CCR5基因变异的群体固然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比例较少,但在动物试验中不具有这一效果。而且,即便是人,也并不意味着CCR5基因变异能确保百分之百不患艾滋病。所以,建立在改变CCR5基因之上的基因编辑婴儿是否能完全预防艾滋病,也需进行更多的检验。

同时,另一个重大问题是,理论上,既然可以基因编辑婴儿以防艾滋病,也必然可以基因编辑婴儿防治癌症等其他疾病,如此一来,编辑婴儿创造超人也并非不可能。

但如果这一选择获得人类社会的认同,那么,事先需要的还是订立伦理和法律,以避免未来社会沦为超人统治一般人的社会。这可能才是全社会最担忧的地方。

□张田勘(学者)

相关阅读:
新京报:韩国瑜何以成台湾政治“新网红” 新京报谈艾滋病男炫耀感染女生:对其恶意不可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