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农人”孕育“新农业”
(上接1版)
“跨行专家”黄承平:
“无中生有”,10年“磨”一笋
与刘峰钻“有中生新”种植柑橘不同,宝兴镇的老黄种笋,则是“无中生有”,打造出了一个农业新产业。
老黄名叫黄承平,今年52岁。2008年,他以浙江人特有的市场嗅觉,看中了川渝雷笋消费市场机遇,果断转让了老家的砖厂、笔厂,跑到大足,种起了雷竹。
从竹子种下去,到进入丰产期,至少要4年,这可不是个立竿见影的行当。
为此,52岁的老黄吃过不少苦头,可谓10年“磨”一笋。
对大足本地而言,雷竹算是个“外来物种”,老黄先后从浙江引种过来六七个品种,都因“水土不服”,种植不算成功。竹子要么开花,要么不长,先后失败四五次。
夏天,竹子还未成林,气温40多摄氏度,老黄多次中暑,被工人抬着出来。身体遭罪不说,资金还“填”进去500多万元。
亲戚朋友一开始也不理解,“他们觉得我放弃赚钱的生意,跑到千里之遥的大足种地,算是‘蠢’到家了。”同时,当地人也不接受,“认为我过来租地,是为了套政府补贴,拿到钱就跑路……”
但老黄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他一门心思抓技术攻关,与专家一道,历经5年多时间,逐步攻克了雷竹移栽、适应的技术难题,培育出适合本地土壤、气候的“承平细叶雷竹一号”良种。
经过多年摸索,已是“土专家”的老黄申报了两项农业专利,拥有调控土壤温度、湿度的“独门秘诀”;能精准控制出笋时间、选择最佳时间上市。
如今,黄承平的雷笋打开了局面,卖出了高价。2000多亩竹林产品,一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企业还在“新三板”上市。
老黄“搞笋”搞出了名堂,让当地人信服。一个企业带活一个产业,在老黄直接带动下,大足区竹笋产业如今扩展到两万多亩,未来将达到10万亩,有望成为全区最大的农业产业项目。
“乡村创客”秦卫东:
“人无我有”,葛根“闯”国际
在秦卫东手里,原本平淡无奇的葛根,正在闯出一片市场新天地。
“我们推出的富葛鲜食片,保证零添加,色泽洁白、爽脆,可鲜食,可炖煮炒炸……”最近,带着刚研发的新品,大足区“乡村创客”秦卫东在重庆创业创新大赛乡村振兴总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
不同于以往市场主打的葛根粉,秦卫东团队经改良品种,适合鲜食的葛根鲜片一经推出,既受到创业专家好评,又得到市场认可。今年4月以来,累计销售额400多万元。
“‘创’字一个重点,就是力争‘人无我有’。”秦卫东介绍,公司与西南大学研发团队“无缝衔接”,打造葛根从育种栽培到产品研发全产业链条,先后推出8个品类产品,并获得16项专利,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目前,大足区各类‘新农人’有1900多人,一年创造20多亿元产值。相比过去的农业经营者,这些人发展思路更开阔、科技创新更活跃、营销模式更灵活、经营管理更规范,已经崭露头角,并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大足区农委主任黄克成介绍。
“乡村振兴急需人才,特别是那些有技术、善管理、懂经营的‘新农人’。”大足区委书记章勇武告诉记者,“新农人”吃得苦,会干事,能实现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有机结合,正在孕育着农业新业态,创造着产业新价值。
(新华社重庆11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