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年,他接了上千个家庭暴力施暴者打来的电话
我遇到一个案子的当事人学医,所以他每一次打他的老婆,第一他是打头,因为头不太容易看得出来伤口,第二,他把拳头包在毛巾里打,这样不容易有淤青。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文|新京报记者 卫潇雨 实习生侯轶
编辑|苏晓明校对 | 王心
►本文约5274字,阅读全文约需10分钟
每年的11月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男士为主要对象的宣传活动。
根据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我国近90%的家暴受害者为妇女。2014年,最高法曾公布数据:中国约有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据联合国调查,在大多数国家遭受暴力的女性中,仅有不到 40% 曾寻求帮助,报警的更是不到 10% 。在中国,受害者平均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会报警。
2010年,由方刚博士发起“白丝带终止性别暴力男性热线”,为家庭暴力施暴者中的男性提供帮助。方刚相信,只有改变了施暴者的认知和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暴问题。
北京源众性别发展中心主任李莹,多年来一直致力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她说,家暴是0次或者N次,一定要在最开始遭受暴力时,表达完全不能接受和容忍,然后及时求助,才能比较有效的预防家暴的再次发生。
以下内容是剥洋葱与他们的对话。
“我们相信会有施暴者渴望改变”
剥洋葱:“白丝带终止性别暴力男性热线”的援助对象主要是男性施暴者,这经过了怎样的考虑?
方刚:其实我们刚创办的时候就受到质疑,男人打完老婆还会打电话来求助吗?不应该是被打的求助吗?但是白丝带背后的理念是,我们相信每个男人的内心其实也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但因为他们的暴力倾向,破坏了夫妻的亲密关系,我们相信会有施暴者渴望改变。
2010年热线刚开通,我们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施暴的男人打来的。他轻描淡写地说,我有一个计划、非常好,但是我和妻子说,她就没有理由的反对,说“不行”、“绝对不行”。因为她那态度,我非常生气,就大吵、控制不住自己,“我就失手打了她一下”。后来老婆提出来离婚,半年过去了都没有原谅他。
他就来求助我们,当时是晚上,我把所有事停下来,和他打了两个多小时电话。我实际上是帮助他认识到,他把这些东西责怪到妻子那边,其实是因为他觉得有一个规则,就是他说的是对的。这种情况下,妻子反对,就会觉得她是无理取闹。
后来,他也接纳了这些观点。
剥洋葱:什么样的施暴者会打电话过来请求帮助?和他们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暴力等级有关系吗?
方刚:超过80%的施暴者来求助都是在面临离婚这种家暴严重后果的情况下,才会寻求改变,就是不想离婚。不仅是家暴,做任何心理咨询辅导对男性都是特别困难的,因为这需要你对别人敞开,你要暴露你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但恰恰很多男性不愿这样。
施暴者有时候认识不到自己的暴力行为,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包括淡化、否定、合理化,会觉得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他不会去改变,除非要离婚了,他受不了。
剥洋葱:你认为施暴者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吗?
方刚:白丝带倡导施暴者也需要帮助,这是很有争议的,很多人会认为,去帮助受暴者就好。但我们觉得,施暴者也有痛苦,他们也想要幸福生活。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制造新的问题,在暴力关系中没有赢家,把家庭里的亲密关系破坏了。
所以我们会倡导改变。
“家庭暴力的本质是控制”
剥洋葱:倡导施暴者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会不会被理解为对家暴行为的包容?
方刚:暴力毁坏了女人的生活,其实也毁坏了男人的生活。像很多人打过老婆以后会哭、会跪下、忏悔,他当时是真的后悔。但是这种后悔没有改变暴力的因子,本质的东西没有变。暴力有循环性,如果这次原谅了他,下次还会哭、会跪下、忏悔,但是继续施暴。
所以我们倡导,对家庭暴力零容忍。家庭暴力发生了一次后,妻子原谅了、丈夫继续暴力、继续原谅,这可能会成为两个人的交流模式,他越来越不当回事。
暴力要彻底改变必须是真正受到了冲击,要有觉醒和改变的意识,施暴者是家庭暴力的源头,只有改变了施暴者的认知和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暴问题。
剥洋葱: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有施暴行为?
方刚:施暴并非是天生的本能,而是男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的控制他人、维持自己在家庭中权威地位的一种行为方式。家庭暴力的本质是控制,控制不了,用暴力来。通常男性在社会在家庭当中,他拥有更多的资源,也就拥有更多的权力,这是一方面。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全世界的文化都是一样,我们鼓励着一种支配性的男性气质,又被称作霸权主义的男性气质,所以这种霸气的文化,支持男人有暴力的文化,我觉得这是最根深蒂固的根源所在。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我不应该控制伴侣,这其实会让彼此都受伤害。
韩国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许多人会说我控制不了就动手了,许多受暴者也有这样的错误概念,犯病了、发疯了、控制不了,其实能控制。比如说我们会讨论一个暴力从开始到出现,会经历高危情景、高危想法、高危情绪,最后到高危行为,我会跟他讨论,其实每一个环节都有机会改变。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放弃那种你要支配的、觉得你是有权利的观念。
曾经有一位咨询者打老婆,他就说,因为工作上的压力,老婆说了一句很平常的话,他就情绪没控制好动手了。这个咨询者还会打他的母亲,他说每次打母亲的时候心里想的是:“闭嘴!不要再说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控制。
剥洋葱:很多男性会把生活中受到的压力转嫁到亲密关系上?
方刚:是这样。我接过上千个家庭暴力施暴者打来的电话,很多男人都会会说,因为压力太大,我在职场被欺负、我失败,很多女人也会说,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所以他回家发泄。
包括我们接到的第一个电话那个男性,他也特别强调说压力大、工作烦躁、职场不顺利,就说我这个年龄再不往上升就没机会了。他也会觉得自己的情绪压力没有办法排解,我就和他分享说,这只是你的借口,你有义务控制你的情绪,不能把情绪带回家里。你说领导不提拔,那你找领导去,不能打老婆,对不对?
“在这一代终止暴力”
剥洋葱:你提到,只有改变了施暴者的认知和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暴问题。白丝带有过活动,来帮助男性改变认知和行为吗?
方刚:今年的淮南国际马拉松,我们有一个活动是10多个志愿者穿着红色高跟鞋跑步。其实西方也有个挺流行的活动,叫做“穿她的鞋走一里路”,就是要求男性穿着女性的鞋子走路,通过这个过程体会女性文化的种种不方便。
2015年的时候,我们做过一个活动,让男人反思传统的支配型男性角色,学习如何和伴侣相处,如何促进亲密关系,如何做家务,如何照顾孩子,如果有暴力行为,还要学习放弃暴力。
我们会很重视让男性在家庭中承担家务、照顾孩子,包括怎么跟孩子相处、怎么鼓励孩子、激励孩子、更多地爱孩子,而不是用一个所谓中国文化中严父的形象跟孩子相处。我们当时设计了一系列活动,比如有人扮演爸爸、有人扮演孩子,做情景表演,孩子会故意去挑战爸爸,再由大家来分析,看爸爸有哪里做得不好。
剥洋葱:提到孩子,家庭暴力行为会对下一代产生影响吗?
方刚:几年前,我做过一个目击者小组的活动,征集幼年时期遭受了原生家庭家庭暴力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是受到了父母的施暴、也可能是见证了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这个活动做了两期,共20个人。
其实这是非常长期、深刻的影响,通常会自卑、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几乎全都会在亲密关系中传承暴力、继续施暴。我们原来有个女孩谈了几次恋爱,每次是谈了两个星期马上分手,她没有办法让这段关系再往前走,再走就恐惧了,不敢跟人发展更亲密的关系,原生家庭的暴力、内心的阴影、创伤都在。
传承暴力,几乎就是百分之百。目击者小组里有过一个遭受父亲暴力的女孩,她憎恶家暴,但是她发现,其实她在继承父亲的样子,谈恋爱的时候,她对男朋友语言暴力、精神暴力、肢体暴力全有。一方面,知道这是父亲害我的,我不想这样做,但是同时就在做,她觉得特别痛苦。
我们有一个咨询者叫顾伟,曾经也是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但后来他觉得这样不可以,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多次拨打热线,现在他成为了一个反家暴的积极宣传员,在全国十几家电视台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由一个施暴者转变为反暴力积极分子的历程。
顾伟找到我们的时候也是因为离婚,他不想离,但是后来离婚也接受了,因为他学会了尊重伴侣的意见。最后他得到了孩子的抚养权,他和妻子住的很近,所以几乎是每天孩子在两家跑。
顾伟会和儿子说,爸爸不好,爸爸打了妈妈,所以妈妈跟爸爸离婚了,你以后不要这样。顾伟说,我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再这样,就在这一代终止暴力。
家暴是0次或者N次
剥洋葱:家暴受害者群体有什么特点吗?
李莹:从研究、包括从我自身的实践来看,家庭暴力是具有普遍性的,并没有特定人群、易发人群。无论是哪个国家或者是哪个民族,或者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文化水平高低,跟你的身份,或者你所处的环境没有必然的联系,家暴都有可能发生。我们还碰到过案子,受暴女性在外面是很成功的,有医生、领导干部,不是说社会地位高就可以幸免。
在我办理很多案件当中,只是不同的文化层次,家暴的表现形式不同。比如文化程度低的人,是身体暴力为主,一言不合就打人,但是文化程度高的,可能考虑到法律规定,更多体现为精神暴力,或者是打得更隐蔽。我遇到一个案子的当事人学医,所以他每一次打他的老婆,第一他是打头,因为头不太容易看得出来伤口,第二,他把拳头包在毛巾里打,这样不容易有淤青。
剥洋葱:比如你提到这些家暴中的受害者,他们面临家暴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李莹:首先一定要说不。特别是刚开始遭遇暴力的时候,一定要表达完全不能接受和容忍这样的行为,然后及时求助,是会比较有效的预防家暴的再次发生。家暴是0次或者N次,如果你不去有效的制止,他很可能形成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剥洋葱:除此以外,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得帮助及服务?
李莹:从《反家暴法》来讲,在总则里面提到,对比如说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怀孕或者是哺乳期的妇女,有特殊优先保护的原则。此外,《反家暴法》规定,受暴力的妇女可以寻求庇护,法律要求县级以上社区的市政府,可以单独或者依托救助站、建立庇护机构,给家暴受害人提供临时的救助场所。
“受暴女性其实陷入的是一种多重困境”
剥洋葱:很多人会认为,遭受暴力后就应当马上离婚,但是现实生活中似乎不是这样的。这种情况背后是什么原因?
李莹:这个就是很多人不理解的地方,家暴的一个特点,心理学的名字叫受害妇女综合征。其实长期在遭受家庭暴力之后,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遭受暴力以后感觉自己有非常大的无助、无力感。
同时有一些特殊性,比如说她长期遭受恐惧、焦虑的状态,对受害人的能力没有正确的认知,她会认为施暴人无所不能,所以觉得自己永远没有办法摆脱他。也就很难有信心、有能力去离开他。
此外也跟受暴妇女遇到的多重困境有关系,她可能缺乏社会有效的支持系统,其实是非常孤独的一个人。第二,可能会面临生活困境,没有很好的工作,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甚至这个男的可能会威胁她,就是说你要离开,我就杀你全家。此外可能还会有家庭亲友的压力,因为大家都认为家暴是家丑不可外扬,离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自己的爸爸妈妈都会劝,忍一忍吧、忍忍就好了,我们这一辈子不是也这么过来了吗?
所以,受暴女性其实陷入的是一种多重困境,这也会让他没有办法摆脱。
之前我们有一个律师去给一个家暴受害人做法律援助,这个受害人已经遭受家庭暴力十几年了,律师就跟我说,我觉得这个肯定在说谎。他说,哪有打十几年还不离婚的,你别说十几年了,你打我一次,我就得离。我说你不了解他们这种状态。
比如说这种反复摇摆的状态,今天说要去离婚,结果后面又不离了,好不容易去给警察报警了,然后警察要去处理她丈夫的时候,又拦着不让处理了。这些都是她们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的表现,她们这种恐惧、无助、自卑。
央视八集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实》截图。图片来自网络
剥洋葱:你刚刚提到,施暴者对受害人形成了一种控制,这种控制具体是什么样的形式?
李莹:它不是表现形式,家暴的本质就是控制,就是他通过暴力行为,然后要去控制这个人,然后让你去臣服于他。所谓的控制这个人,就是说你得顺从他,然后他让你做什么,或者他让你不做什么,你得按他的意愿来。
剥洋葱:我们经常提到的家暴基本都是肢体暴力的行为,除此以外,家暴还有什么其他的类别吗?
李莹:从国际的共识来讲,家庭暴力其实是包括四个类型:身体暴力、精神暴力、经济控制、性暴力。但是我们国家的《反家暴法》,明确规定的是两个形式,只是规定了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
但是我们认为,性暴力和经济控制在司法实践当中也应该纳入。在《反家暴法》里,除了身体暴力、精神暴力之外,它还有一个“等行为”。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希望把性暴力、经济控制归为“等”,也是可以列入家暴行为的。
有一个印象很深的案子,不是我们来援助的。施暴人从来不打他的老婆,但是他在阳台上吊了一个篮球,篮球上写着他老婆的名字,然后他天天打那个篮球,一打那个篮球就是说“打死你”,所以给受害女性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和恐惧。你想那个篮球的声音,就是“砰砰砰”的。这就是精神暴力。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