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河工程备受质疑,当事方不能三缄其口
▲图文无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引发的公共讨论依然在持续发展中。日前,澎湃新闻记者联系了“天河工程”当事方清华大学、青海大学、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三家单位均三缄其口。
清华大学负责“天河工程”课题的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表示:科学辩来辩去,实验室对此应该没有回应。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称:青海大学是项目责任单位,需与青海大学联系。青海大学科技处则说,科技处是“无关人员,不知情”,需联系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没能通过公开渠道找到三江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系方式的记者再次联系青海大学,办公室工作人员则称没有该实验室的联系方式。
此前,“天河工程”可谓“香饽饽”,相关科研单位四处出击,为拿下项目极力争取,政府部门也高调宣传,花钱力挺毫不手软。但被舆论质疑后,各当事方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个个避之唯恐不及,要么“不作回应”,要么以“不知情”为由推给其他单位。
纵观几家当事方的表现,让人感到遗憾。科学研究不是什么商业秘密,任何攸关公众利益的科学研究,应当向公众公开相关过程,接受社会的检验。“科学辩来辩去的”,这其实很正常,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面对质疑不敢正视,不敢回应,这显然与科学精神相悖。
而“天河工程”有两点特殊之处,更需要当事方必须给社会一个交代。
一来,“天河工程”投入的全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一个青海省每年提供的专项经费,就不少于600万元的,再算上其他的,起码已花了几千万元,至于后面的星箭研究和发射,以及大量增雨火箭弹等开支,花费更是无底洞。这些钱花得合不合理,投入和产出是否匹配,显然要给公众详细的解释。
二来,用人工方法干扰环境会带来什么后果,令人担心。此前人工增雨主要是局部的,偶然的,对于环境影响较小。但“天河工程”采取的,却是大范围、高频率地对大气环境进行干扰,如果不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充分评估,会不会导致后遗症?打消外界的这一的忧虑,应当用事实,用数据说话。
“天河工程”所代表的科学开拓与探索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良好的愿望未必会带来预期的结果。改造大自然,造福人类,这是许多科学家的梦想,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正视科学常识和自然规律,是听得进不同意见,尊重专业的声音。否则,一意孤行之下的“人定胜天”,就是拿生态环境,是拿整个社会在冒险。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整体科研投入,已经和美国相当,但是科研的产出,却不如人意。之所以如此,科研浪费是不容易回避的因素。而科研浪费,最大的浪费是决策性浪费。缺乏慎重决策,把宝贵的科研资金,投到本不应该投入的领域,让一些利益团体以创新为幌子,轻易套取国家科研经费。
打破“科研黑箱”,最好的办法就是透明。让决策过程阳光化,让每一分科研资金都花得明明白白。所以,舆论汹涌之下,“天河工程”相关当事方不能再三缄其口,有义务向公众及其他科学家予以说明,全面公开相关论证和数据,如果对于这个工程有十足的信心,又何惧直面外界的质疑?
□国华(媒体人)
责任编辑:闫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