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大学首届乡村振兴论坛在京举办
11月23日,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揭幕仪式暨北京大学首届乡村振兴论坛在京举办。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了适应发展需要,北京大学依托现代农学院,整合校内资源,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将建设成为多学科相互交融的农业农村发展高端智库,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战略性研究和咨询服务,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务院参事杜鹰,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农业农村部经营体制与经济管理司原司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张红宇,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杜鹰认为,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核心是提高农业生产率。中国更适合走劳动加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发展之路,要多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同时,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方向和必由之路,要把培育核心农户和职业农民工作抓紧抓好,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发展。在条件成熟时,可自下而上推动建立更高层次、更完备的农民合作社联盟。
林毅夫从新结构经济学与农村发展的视角阐述称,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也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在以农户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当中,政府要扮演积极有为的角色,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现代化农业科技和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将为国家的现代化作出基础性贡献。
张红宇认为,多元化构成了中国现代农业的最显著特征,包括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产业发展多元、经营主体多元、贸易格局多元、政策组合多元等方面。这也为全球农业提供了除美国、日本道路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多元化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中国农业肩负“保证有饭吃,保证有活干,满足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的重任,决定了农业必须由农林牧渔平面农业向山水林湖立体农业拓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黄季焜认为,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在于加速农村转型。只有加速农村转型,才能够更快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减贫。同时,还要加速经济结构转型,更大幅度的拉动农村经济转型。乡村振兴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投资创新。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发展高值、绿色、多维农业,出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列政策,确保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受益者。
本次论坛还围绕“农业发展战略”、“农村发展战略”、“资源环境战略”三个主题,举行了圆桌论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欧阳梦云 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