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8中国海洋 经济发展指数发布 蓝色经济正艰难转型
本报记者李振戴春晨湛江报道
在11月22日湛江开幕的第六届“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下称“海博会”)上,茅昱所在的展台迎来一波又一波客人。
在解答间隙,这位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的营销传播高级经理迅速喝了一口水后,又继续卖力推介起一款新型材料,该产品不久后将在其新工厂出产。以巴斯夫在华南布局的化工一体化项目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正是中国海洋经济全面升级的方向之一。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在海博会上发布的《2018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下称《指数》)显示,2010-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年均增长3.8%。其中,发展水平指数为127.4,发展成效指数为123.3,发展潜力指数为139.6,分别比上年增长5.6%、1.8%、5.4%。
浙江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郁志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数据看,中国的海洋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期进入了深度调整期,新兴海洋产业、高新技术海洋产业的比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海洋经济仍在艰难转型
据统计,2017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9%,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7%,而服务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海洋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6.6%,海洋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比上年增长10.2%。
何广顺认为,这组数据实际上表明,中国海洋经济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持续优化。
《指数》另外一组数据显示,海洋劳动生产率平稳提高,比上年增长10.3%,涉海企业生产效益明显提升,成本费用比上年降低5.0%,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止跌回升,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1.3个百分点。
“上述‘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现象的出现,本质上要归功于创新驱动因素。”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安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国家对于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持续增大,在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中,科技活动人员2017年比上年增长超过2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也比上年增长7.9%。
“以创新驱动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指数已经实现了5.4%的增长,但实际上发展成效指数才增长了1.8%。”安然认为,尽管指标向好,但中国的海洋经济仍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阶段,创新驱动的作用远未显现。他近期对中国主要沿海地区做过调研后发现,因为受国际贸易环境和油气价格因素影响,当前中国传统的海洋经济产业正处于艰难转型阶段,经济拉动效果并不明显。
“为了把‘蓝色经济’培育成创新增长极,很多沿海省份把计划重点放到了优化产业结构上。”郁志荣认为,当前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兴产业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盈利难等问题。
广东省在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定下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围绕海洋经济培育超100亿元规模企业达20家,超500亿元产业集群达10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5%以上。
上海市则提出,未来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还要积极争取海洋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企业总部落户上海,打造“蓝色总部高地”。
支持创新要市场说了算
在广东海洋经济“科研矩阵”中,既有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这样的“国家队”,也有地方科研院所和海洋渔业部门组成的“地方队”,更有一批覆盖多个领域的大小企业,但掣肘的关键在于科研机制。
安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广东很早就提出了“科技兴海”战略,但以前是院所有什么项目,经费就支持什么,容易形成撒胡椒面的效果。现在是市场需要什么,经费才支持什么,支持创新也是要市场说了算。
广东的企业早已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作为广东湛江知名的水产商,国联水产每年的产值高达45亿元。国联水产市场部经理叶晓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前18年国联水产仍以进出口为主,美国市场占据了其出口份额的80%。
“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已经转向国内市场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水产市场每年的需求有400亿元,过去依靠进出口的方式已经不太适应了。所以我们在湖南、湖北和安徽开辟了养殖产业,养殖小龙虾。”叶晓科说,如今小龙虾已经成为国联水产的一个重要产品。
中集海洋工程公司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圳)助理主任李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往中国的海洋工程装备集中在浅海层面,现在公司开始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这帮助其占领了全国80%的市场份额。其研发的“蓝鲸1号”,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建造的最高水平。
未来,类似“蓝鲸1号”的海洋先进装备项目将可优先获得科研支持。2018年,广东发布的海洋经济“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提出,拟安排专项资金2.65亿元,对包括海洋工程技术与设施海上试验平台、浮式海上风电平台全耦合动态分析及其装置研发、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与控制技术研究等在内的25家单位的36个项目进行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