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莞民政局:在兜底保障和社区治理上继续发力 不断推进民政改革发展各项事业
■张春扬 (记者 曹雪琴 摄)
“民政部门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我们将在基本民生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上继续下功夫,‘兜牢’基层民生底线,打造基层善治新格局,让居民安居乐业、基层和谐稳定。”
近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春扬在接受东莞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全市民政系统将以新担当新作为不断推进民政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确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在民政领域落地落实。
谈民生保障
织牢兜底保障网,助力扶贫攻坚战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在广东省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他强调,“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为此,民政部门必须织牢兜底保障网,助力扶贫攻坚战。
张春扬表示,近年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我市先后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物价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春节慰问困难群众常态机制,实施低保分类施保制度和食品燃气用水补助制度,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民委员会干部的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修订出台系列民生保障制度,以系列社会救助制度出台为基础和根据,抓好了社会救助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我市主要从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落实特困供养人员救助,开展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开展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等方面做好基层民生保障工作。近3年来,我市共支出低保救助金1.9亿元,特困供养救助金3976.84万元,临时救助金907.83万元,对72.17万人次低保对象、特困对象和支出型贫困对象发放医疗救助金1.56亿元,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特困供养人员的基本生活,及时缓解临时救助对象家庭的困难,切实为患重大疾病的困难群众解决困难。
为了进一步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我市在养老服务、老龄优待、困境儿童保障、残疾人生活保障、殡葬服务等方面陆续推出一系列惠民措施。目前,我市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32.6张,全市居家养老和“平安铃”服务实现了有服务需求的村、社区100%全覆盖,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14641人,享受“平安铃”服务的老人达12652人;从2015年1月起,非东莞户籍、男性年满70周岁、女性年满65周岁并领取《广东省居住证》的中国公民可申领敬老优待卡,和本市户籍老年人享受同等免费乘车待遇;全市孤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390元(健康)和1670元(残疾),达到省定保障标准;对7至59周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智力残疾、精神残疾、肢体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护理补贴,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其提供居家护理服务;从2015年6月30日起,我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殡葬基本服务项目实施免费,所需费用由市财政全额负担。
谈社区治理
深化“三社联动”,办好群众大小事
在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情况复杂多样,群众需求多种多样,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社区工作者要履行好职责,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张春扬表示,民政部门作为社区治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做好社区服务工作义不容辞。经过这些年来的努力,我市的社区治理工作,从硬件到软件、从服务到创新,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驱动、以社会工作为手段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体系,打造出了社区治理的东莞模式,助推东莞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提升,成了全国外来人口重镇的一张有温度的名片。
从2011年起,我市大力推进以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两个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村(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其中,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整合了原政府各部门延伸到村(社区)的政务服务窗口,为基层群众提供97项政务服务事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综合性的社区居民活动场所,由市、镇两级采取定额资助和“以奖代补”两种方式资助各社区自行建设。目前,全市所有村(社区)已全部建成了公共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592个村(社区)中有131个建有综合服务中心,占比约22%。
“在搭建基层自治平台,完善设施的基础上,需要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张春扬表示,我市通过培育社会组织促进多方力量参与基层自治,截至今年10月,全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4591个,备案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共2228个,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有别、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为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升级改造社会组织创新服务基地,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平台,设立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做大做强,参与社会治理,为使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借助第三方力量提高社会组织规范化水平。
为提高社区服务水平,促进社区服务专业化,我市有计划、有重点地精心扶持培育了大众、鹏星等专业社工机构,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规范社工机构运行,通过动员本地人员、引进外地人才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并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目前,东莞市持证人数达1600余人,通过建立督导制度、督导人才培训等项目,为社区社工提供专业支援。同时,社区社工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全面提供社区矫正、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帮扶帮教、家庭调解等多项服务,有力促进社区服务的专业化。
谈服务基层
做好桥梁纽带,继续贡献民政力量
“民政部门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肩负着落实基本民生保障、实现基层和谐善治等重要职能任务。”张春扬表示,接下来全市民政系统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开拓进取,切实履行好新时代民政工作的职责与使命,为东莞在改革开放再出发中走在前列,奋力争当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贡献民政力量。
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全力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任务,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强化脱贫攻坚低保兜底保障作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创新发展,探索完善构建困难群体分类救助、急难问题综合救助的梯次救助模式,探索建立更加科学的贫困状况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救助政策统筹,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兜牢”基层民生底线。
在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上继续下功夫,一方面全面完成城乡社区协商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宣传与培训,切实提高试点村(社区)组织协商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村(居)民自治制度建设,指导村(社区)依法依程序落实民主决策,构建以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为枢纽的监督评价机制,大力推广应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培育和推广一批不同层次、各具特色、富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为全市深入推进基层和谐善治工作探索路径和积累经验。
进一步夯实社区治理基础,建立和完善基层组织体系,突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领导基层治理、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基层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入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把基层民主自治真正落到实处,有序推进基层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社区服务制度,提升“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水平,不断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自治、法治、德治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努力打造基层善治新格局,让居民安居乐业、基层和谐稳定。(记者 朱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