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基层图书馆,打造人书友好环境

原标题:基层图书馆,打造人书友好环境

深论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打造“图书馆之城”,让人们在天堂遨游,是广州的规划目标。市文广新局日前公布了《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5~2020)》(以下简称《规划》)。

广州以广州图书馆为“原点”,以区图书馆为区域“分点”,镇(街道)图书馆为“支点”,以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流动图书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其他服务点为“落点”,铺开一张全天候、全方位、多形式的“大网”,将文化血液源源不断送抵“末梢”,整体提升广州书卷气。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找准“痛点”。环顾四周,不难发现,基层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覆盖面不够广、辐射能力不够强,街道和村居阅览室与中心城区图书馆缺乏有机联系,难以形成资源共享。对于读者来说,“痛点”就是图书资源可及性不够,借几本书要跑到中心城区,委实不方便。对此,《规划》提出,广州要建立通借通还服务网络,实施全城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项目,目标定在2020年前。就近通借通还,大大降低读者借书还书成本,此举堪赞。

时代在发展,大众文化消费在转型,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亦当同向同行、适时转型。落在基层图书馆建设层面,一定要有前瞻性,不断提高基层图书馆与公众需求、社会现实的适配度。传统图书馆建设,多半围绕“书”展开:藏书要多少,要怎么分类、摆放,如何才能方便借出、归还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图书消费不再成为家庭或个人较大负担,网上购买纸质书或下载电子书都很方便,这也意味着,图书馆的传统功能正在消解。基层图书馆建设,要考虑这些变化,更多围绕“人”展开。

比如,要建一个基层图书馆,新馆要建在哪里、藏书要多少、里面有什么功能、要提供何种服务……传统的做法可能就是有关部门综合多种要求之后作出决定,按照相关标准建设、配置。从大处着眼,有时难免对细节照顾不周,从而影响图书馆利用效率。若事先能召集当地群众对建设事项进行讨论,适当吸纳群众意见,基层图书馆将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效率也更高。

再如,一些地方图书馆开设的“周末故事屋”“亲子故事屋”为何大受家长欢迎,需要在网上预订才能参与,且很快就被订完?盖因,这不单纯是一个借书、阅读的场所,还是人与书、人与人对话的空间。父母带孩子参加“故事屋”活动,既可以与孩子一起安静看书,阅读、亲子两不误,还可以让孩子与他人互动交流,在群体中和大家一起成长。在这里,图书是一个载体,不是全部意义所在。

见书还要见人,基层图书馆建设,处处都要以人为本。(练洪洋)

相关阅读:
湛江上演海洋污染防控“大片” 对名不副实饭店应摘星降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