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手绘电影海报,当年他是惟一预告片作者
手绘电影海报,当年他是惟一预告片作者
在奇台县40年画了上千幅电影海报
都市消费晨报讯(文/图记者刘萌萌通讯员曹元元李海涛)电影海报曾是城市的一道文化风景,以其画面、绘制技法等诸种细节,承载着电影的印迹。在奇台县,电影海报手绘师香武元坚守岗位40年,画了上千幅电影海报。在那些没有电脑平面设计、3D特效技术、超清打印喷绘技术的年代里,他是观众惟一的预告片作者。
手绘海报是宣传电影的窗口
现在一部电影上映前,要播预告片、开发布会、投路牌广告,宣传形式五花八门。而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获取电影资讯的渠道很少,影院外的手绘电影海报几乎是惟一的窗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家家电影院都有一到两位专职美工师,负责手绘电影海报、展厅布置等事务。新片上映前,全国所有的美工师同时创作;新片上映前一周,每家电影院门口就开始张贴海报。大家放的是同一部电影,海报却各不相同,好不热闹。
1978年,从昌吉学院音美专业毕业的香武元被分配到奇台县人民电影院,上班第一天,电影院的经理告诉他:“电影院是传播精神文明的窗口,这个窗口,你一定要守好。”这句话香武元记了40年。
当时的电影院还是露天的,每次县里要放电影,香武元都会提早接到通知,提前一周做好电影海报绘制宣传工作。
“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很多老电影从库房里走了出来,由中国电影放映总公司发放到各省区,新疆也不例外。但这些老电影的资料相当有限,连剧照和海报都没有,怎么画?我就走访那些看过这些老电影的人,听他们讲电影的情节、主演是谁,然后想办法找杂志、电影画报,在其中搜寻相关资料,然后才进行构图、构思,画成小样。”香武元说,有些连主演都不知道的,就只能根据电影类型来创作,如果是战争片,那就画战火纷飞的场面;知道主演的就找演员的照片,根据照片来画。每幅海报上都有各个电影制片厂厂名、时任导演、主要演员的名字。
画电影海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缺一不可。电影院能挂7-8幅海报,一张海报起码五六个平方米,香武元要先把画纸裱在木头板上,然后拿着画笔站在凳子上画,接下来站在地上画,再弯着腰画、跪着画、坐着画,最后得趴在地上画。
无论酷暑夏日、寒风凛冽,香武元总是会提前好几天绘制好电影海报,让更多的人知道电影的放映,加大电影事业文化宣传。
《大渡河》引发上千人观影热潮
“那个时候条件有限,珍藏保留下来的照片不多。”香武元说着,拿出自己包了一层又一层略显发黄的老照片,小心翼翼地展开,几张模糊的老照片里依稀能看出海报的精美,尽管是手绘,但每个人物都惟妙惟肖,形象至极。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以《归心似箭》、《大渡河》等红色电影为主,到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迈进,一些港片、情感片陆续上映,《孔雀女》、《女朋友》等影片被年轻人所追捧。”香武元说,每一张手绘海报,都融入了自己对影片的理解。
香武元回忆,他画的第一张海报是电影《蓝色的海湾》,讲述了在兰湾海港工地,指挥长凌勇为响应“3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口号,和工人们一起兴建两个万吨级码头的故事。“那会儿不知道主演,也不知道啥是港口,就画得很写意,蓝天碧海的感觉”。
香武元画得最有成就感的海报是电影《大渡河》的,海报上是一个眼神坚定的红军战士,扛着枪看向远方,这张海报让不少路过电影院的人驻足,他还清楚地记得《大渡河》放映时的盛况:县城周边几个村的人都来了,足有上千人,来晚的人买上票也挤不进电影院,好多人没有座位,站在边上看。
“当时一张电影票只要1毛5分钱,很多周边的村民都是吃过中午饭就往县城赶,赶到时刚好天黑看电影,看完电影回到家都是半夜了。”香武元说,“手绘电影海报虽然辛苦,可看着不断升高的上座率以及群众对电影的喜爱,就觉得不累了。”
1983年,奇台古城影剧院建成,奇台有了室内电影院。
“古城影剧院建成后,人民电影院那个露天的就只在夏季放了,以前是天寒地冻,人们穿着大衣、戴着帽子,站在雪地里跺着脚,还痴迷地看电影。有了室内影院后,人们看电影的环境更舒服了。”香武元说。
手绘海报美工师退出舞台
在香武元看来,手绘电影海报是一份热爱才做得好的职业。“一部电影通常放两三天,海报一般也只张贴一两周,就得换下一部电影的海报。”但因为热爱,对每一张画作,他都全身心投入。
1987年,香武元参加了西北五省区电影海报展;1991年,在建党70周年全国献礼影片《周恩来》、《大决战》等大展映中,奇台县被评为宣传先进县,香武元被评为宣传先进个人,受到国家文化部表彰。
时代悄然变迁,人们的娱乐活动逐渐增多,电影院也开始增多,买电影票不再需要排队。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电视和录像厅普及了,很多人就不再来电影院了,电影院就以接待演出为主。”香武元说,虽然不再画海报,但他开始给演出做小报,“每来一场演出,我们就配合做宣传,我负责做小报,上面写着演出时间地点和内容,然后印刷十几张,贴在各个单位和宣传栏上。”
进入2000年以后,手绘和剧照印制的电影海报逐渐被电脑制作和喷绘技术所代替,电影市场化以后,连贴海报这种事也有宣传公司代劳,手绘海报美工师退出舞台。
“电影放映频率越来越高、制作也越来越快,数码绘制取代手工绘制,这是历史的必然。”香武元说。
2010年,自治区开展送电影下基层的活动,香武元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当时每个人分了一个区域,我负责的是吉布库镇,在那里放了两年的电影。”香武元说,虽然现在人们可以在手机、电脑上看电影,但是农民群众还是喜欢到村委会大家聚在一起看。
两年下来,香武元放了数百场电影,直到退休。
期待手绘重现当年海报
如今,香武元已退休在家,“我2013年退休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现在比以前更忙,我常常带学生下乡进社区、进工厂送文化,给农民写字。”今年65岁的香武元说。
不过,香武元也有遗憾,就是当年自己手工绘制的电影海报都无法保存下来。
“电影院的海报墙,一般都是用胶水在旧海报上贴新海报,糨糊一层又一层,等海报硬得结成厚厚一块,黏性降低到一定程度,再一次性拿铲刀铲平。加上常年挂在户外风吹雨打,根本无法完好保存。”他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他想通过自己的回忆和画笔,手绘部分当年所画的海报,并在博物馆里流传下去。